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科技赋能电力未来:从五省实践看青年学子的创新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上海电力大学 黄兆铤 陈浩天
科技赋能电力未来:从五省实践看青年学子的创新担当
  当无人机掠过输电线路捕捉毫米级缺陷,当光伏板在高原上追着阳光转动,当核电站的3D模型在屏幕上实时跳动——上海电力大学“电力之光・足迹传承”实践队在沪浙闽湘黔五省的走访中,亲眼见证了一场由科技掀起的电力革命。这场革命不仅重塑着能源生产的模样,更向青年学子抛出了“如何以创新之力拥抱未来”的时代命题。
    
  
                        
科技,让传统电力“换发新机”
  在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科技给老厂房装上了“智慧大脑”。全国首个煤场封闭改造欧罗仓里,55米直径的仓体像巨人的怀抱,将9万吨煤炭牢牢锁住——荷兰引进的核心技术让储煤损耗减少30%,5G和工业互联网则让操作员在中控室就能实时调控进出料。“以前巡检煤场得靠脚丈量,现在屏幕上数据一动就知道哪里该调整。”校友顾欣雨的话,道出了数字化对传统电厂的改造。不远处的吴泾第二发电公司,4台百万千瓦机组年发电300亿千瓦时,却只需300人管理。曾经拿着扳手、听棒逐台设备排查的传统巡检模式,已被设备点检制替代;AI算法提前预警机组隐患,“大机组、小团队”的高效背后,是科技对生产模式的重构。
                                            
              
  这些场景让队员们明白:传统火电的未来不在“淘汰”,而在“重生”。正如吴泾二厂校友陈元良所说:“热力学公式还是那些,但用Python分析数据、靠智能系统预判故障,才是新时代电力人的基本功。” 
           
科技,为新能源插上“腾飞翅膀”
  浙江苍南的天空,藏着电力巡检的“科技密码”。在无人机应用(大数据)中心,队员戴上VR设备,瞬间“变身”空中巡检员——屏幕里,红外热像仪把导线发热点变成醒目的红色斑块,挑战30秒内就能锁定3处隐患。“以前爬塔巡检一天走5公里,现在无人机1小时覆盖20公里。”工作人员的话里藏着效率的飞跃。而在中广核三澳核电站,科技让“安全”二字有了具象表达:智慧工地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卫星监控覆盖每一个施工角落,AI系统能识别人员越界、烟雾报警,连塔吊作业范围都能提前预警。“核安全容不得一丝误差,科技就是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运行部主操控员苏诗嘉的话掷地有声。
 
             
  福建振福风电场的山巅上,科技与自然正达成奇妙共鸣。百米高的风机叶片旋转时,运维工程师指着手机里的数据流解释:“叶片角度每调整1度,发电量就可能差3%。这些数据靠传感器实时传回,再用流体力学模型计算最优角度。”队员郑昕在日志里写道:“课本上的‘升力系数’,原来藏在每一阵吹过叶片的风里。”
                            
科技,向青年抛出“创新考题”
  贵州威宁的高原上,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正与科技共舞。在仙水窝光伏电站,队员们跟着校友林俊芃学习组件检测:用红外仪扫描电池片,数据立刻上传云端分析;集控室的大屏上,AI算法根据天气预报调整光伏板倾角,“让每一块板都追上阳光”。“新能源不是简单铺板子,”林俊芃指着储能耦合系统说,“怎么让光伏电稳定入网?靠的是二次调频技术,这就得懂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控制。”
              
  湖南岳阳电厂的仿真机室里,队员们亲手操作了一场“科技练兵”。模拟机组“黑启动”时,屏幕上的源网荷储曲线实时跳动——风电、光伏、火电如何协同发力?储能电池该在何时介入?这些课本里的概念,在仿真系统里变成了需要快速决策的“考题”。“现场没有标准答案,”校友钟世有看着满头大汗的队员们笑,“就像现在用AI优化调度,但突发情况时,能结合数据和经验做出判断,才是真本事。”
              
青年担当,在“知”与“行”的缝隙里生长
  一路走来,队员们渐渐读懂:科技赋能电力的未来,从来不是“技术取代人”,而是“人驾驭技术”。苍南无人机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无人机再智能,恶劣天气下还得靠人爬上铁塔检修;三澳核电的师傅们强调,3D模型再精准,核反应堆的每一个螺栓仍需要人亲手拧紧。科技是工具,而创新担当,是青年学子该有的“内核”。
  
  这意味着,我们要做“跨界学习者”——学能动的要懂编程,学电气的要知储能,像吴泾二厂校友说的那样,“让知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要做“问题解决者”——在威宁光伏电站调试设备时,带着“如何减少组件损耗”的疑问去查资料,在振福风电场观察叶片时,思考“如何让风机更扛台风”;更要做“长期主义者”——就像培养一名核电高级操纵员需要7年,科技与电力的融合之路漫长,唯有持续迭代认知,才能跟上脚步。              
  当实践队的脚步离开黔贵高原的光伏矩阵,无人机仍在浙江的天空盘旋,核电站的3D模型依旧在屏幕上跳动。这些科技印记告诉我们:电力的未来,是科技与人才的双向奔赴。而青年学子的创新担当,就藏在课堂上多问的那一个“为什么”里,藏在科创比赛中试错的那一次实验里,藏在走向产业一线时那句“让我试试”里。毕竟,能点亮未来的,从来不止是电流,还有年轻一代用创新点燃的信念之光。
              
  撰稿人:黄兆铤 陈浩天
实践总结推荐
  • 三下乡手记:在传递温暖中触摸责任
  • 清晨的岳西县琥珀村,晨雾还未散尽,远山如黛,层层叠叠地晕染在天际。怀揣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我踏上了这一天的三下乡之旅。
  • 2025-08-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