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沂蒙红土听她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宋清华/烟台大学巾帼齐鲁队
     七月的沂蒙山区,蝉鸣伴着微风掠过青石板路,也掀开了一段关于“她力量”的尘封记忆。作为烟台大学巾帼齐鲁实践队的一员,这个夏天,我们带着“探寻抗战时期沂蒙后方女性力量”的课题,走进沂南县的红土大地。从汉墓博物馆的千年文脉中溯源齐鲁女性的坚韧底色,到红嫂家乡旅游区、红嫂纪念馆的沉浸式体验里触摸抗战女性的滚烫初心,再到与当地百姓的促膝长谈中打捞鲜活故事,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学术调研,更是一场与“沂蒙红嫂”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实践的第一站,我们来到沂南县汉墓博物馆。起初,我们以为这里的汉代遗存与“抗战女性”课题关联不大,却在一幅幅画像石中读出了意外的收获。在“纺织劳作”画像石前,讲解员指着画面中端坐织机的女子说:“汉代沂蒙地区的纺织业发达,女性不仅承担着家庭劳作,更通过手工业支撑着地方经济,这种‘以柔弱肩膀担起生计’的特质,其实是沂蒙女性的千年基因。在博物馆的展区,我们还看到了汉代女性操持农事、抚育子女的画像,那些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意识到,沂蒙大地孕育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更有一种深植于女性血脉中的“坚韧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抗战时期红嫂们挺身而出的精神源头。
如果说汉墓博物馆让我们找到了“精神源头”,那么红嫂家乡旅游区和红嫂纪念馆的沉浸式体验,则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抗战时期沂蒙女性的生活。我们走进党建他们的住所,指尖划过几十年前她们所存在的证据,这一时刻仿若时空交融,她们就在我们身边。
      随后,我们体验了“纺线织布”:坐在老旧的织布机前,手指要同时控制经线和纬线,脚下还要踩着踏板配合,刚织了几厘米,线就断了好几次。当地向导大娘笑着说:“当年她们白天纺线织布做军装,晚上还要缝布鞋,一晚上能做两三双,你们这点活儿,在她们眼里就是‘毛毛雨’。”在红嫂纪念馆,我们看到了王换于大娘创办“战时托儿所”时用过的物品,但已然褪色,边缘被磨得光滑,讲解员说:“当年30多个孩子在这儿长大,王大娘自己的孙子却因为照顾伤员没时间管,最后夭折了。”听到这里,队员们都沉默了:那些我们以为“遥远的故事”,其实是红嫂们用骨肉分离、日夜操劳换来的“岁月静好”。
      实践中最让我们触动的,是与当地百姓的访谈。在红嫂家乡旅游区附近的村,我们有幸见到了一位沂蒙红嫂后代,她的婆婆曾是当年的参与救助抗战战士成员之一。据她回忆,我婆婆当年白天组织妇女做军鞋,晚上就带着大家去田里种粮。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红嫂的故事,每年清明都会去纪念馆献花,这就够了,不能忘了她们的好。”
     离开沂南那天,我们站在红嫂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望着“红嫂精神永放光芒”的雕塑,忽然明白:我们研究的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一群女性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坐标”。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纺车、针线、土灶、摇篮,在抗战后方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在即使贫瘠的土地页能开出最绚丽的花。作为新时代的齐鲁学子,我们不仅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更要把“红嫂精神”里的“坚韧、奉献、担当”融入青春,让“她力量”在新时代传承,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