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于乡野沃土中探寻绿色之路——“驱”碳绿农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在这个烈日与骤雨交替的盛夏,我作为四川农业大学“驱”碳绿农社会实践团的一名成员,怀揣着对“双碳”战略的初步认知与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关怀,回到了我的家乡——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进行了一次为期数日、深入田间地头的个人社会实践。此次实践并非大规模团队行动,而是更侧重于精耕细作式的走访与交流,我的访谈对象是四位年逾六十、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户。这段经历,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农耕画卷,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宏大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复杂性与必要性,也让我对农业的绿色转型有了更为具象而深刻的思考。

一、 初心与启程: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叩问

实践前夕,团队组织了线上培训会,明确了我们此次“驱”碳绿农行动的目的: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农业领域既是碳排放的来源之一,也蕴藏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华西片区,资源丰富、科技发达、政策支持力度大,但农户对低碳政策和行为的了解程度,已成为制约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我的任务,就是作为一个桥梁,将宏观的政策理念与微观的农户实践连接起来,通过宣讲与问卷,了解现状,传播知识。

我深知,书本上的“碳中和”、“碳足迹”概念是抽象的,政策文件里的条款是严谨的,但农业生产的现实是具体而复杂的。朝天区地处川北,山多地少,农业生产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混合特征,老一辈的农民们坚守着世代相传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新技术的冲击与政策的引导。他们是如何理解“低碳”的?他们的生产习惯哪些与低碳理念相契合,哪些又存在冲突?政策的春风是否真正吹到了这片田野?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我的走访。

二、 深入走访:倾听银发一代的“土地哲学”

我选择的四位访谈对象,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五岁,他们是朝天区农村最典型的代表,是土地的忠实守护者,也是农业变迁的亲历者。

走访的过程,远非简单的问卷填写。每一次敲门,都需要先一番热情的寒暄,说明来意——“伯伯/嬢嬢,我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娃儿屋里的,回来做个调查,了解哈现在种地的情况,国家有些好政策也想跟你们摆一摆……”表明身份、保证隐私、表达感谢,这些培训会上强调的要点,在真诚的乡音面前化为了自然的交流。

访谈中,我发现他们对“低碳政策”这个术语本身是陌生甚至茫然的。但当我把问题转化为“国家不让烧秆秆了,晓得不?”“用农家肥和化肥,觉得哪个更养地?”“听说过有种地方法可以少浇水还能增产不?”时,他们的话匣子瞬间打开了。

一位姓王的伯伯对秸秆禁烧政策表示理解:“晓得嘛,干部天天宣传,烧了乌烟瘴气,还怕引起山火。现在都是打碎了埋到土里头,就是有时候烂得慢,怕影响下一季播种。”这反映了政策执行的成效,也揭示了技术跟进的重要性。

问及低碳行为时,他们提到的多是沿袭已久的传统做法:“咋不晓得,养猪养牛,粪肥还田嘛,地有劲!”“种几年苞谷,换种点豆子,地就不‘累’了。”(指轮作)。这些朴素的智慧,其实蕴含着减少化肥使用、增加土壤有机碳汇的低碳本质。然而,他们也坦言,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养牲畜的少了,农家肥来源不足,化肥“省事、劲头足”,不得已成了首选。这揭示了小农经济模式下,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传统低碳农耕方式的冲击。

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上,他们高度依赖“政府培训”(村里偶尔组织的技术讲座)和“企业推广”(农资销售人员的介绍)。一位张姓嬢嬢说:“卖化肥娃儿说的听得最多,他们经常来。”这让我意识到,涉农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和低碳理念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其商业属性也可能带来误导风险(如过度推销化肥)。手机网络对他们而言,更多是娱乐工具,而非学习平台,数字鸿沟清晰可见。

三、 宣讲与反思: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根据安排,我向他们简要宣讲了团队准备的低碳农业知识手册内容,如科学施肥用药、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养殖等。老人们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也会提出非常实际的问题:“说的都好,但请人打秆秆要钱,自己弄又累,有没有补贴?”“有机肥好,但去哪买?贵不贵?”“新技术好,但我们老了,学不会咋办?”

这些问题句句戳中要害。我的宣讲,在他们基于数十年经验提出的现实困境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我深刻地认识到,低碳农业的推广,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灌输,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成本收益核算、劳动力替代、便捷技术服务获取、产业链支撑以及精准化的政策补贴体系。对于这些老年农户而言,技术的“简便性”和经济的“可行性”往往比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他们需要的是“踮踮脚能够得着”的解决方案,而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蓝图。

四、 心得与体悟:沉甸甸的收获与前行方向

这段短暂的个人实践,带给我的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情感的沉淀。

首先,**我对“知易行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清晰明确,但落实到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却需要克服无数的细微障碍。农业的低碳转型,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理解他们的现实顾虑和理性选择,政策设计要更具包容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要关注老年农户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和能力。

其次,我看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巨大潜力。老人们口中那些“土办法”,很多本身就是低碳、环保的。未来的农业绿色转型,不应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去优化、提升和量化这些传统实践,使其更容易操作、更有效率、更可衡量,让“老把式”焕发“新生机”。

再次,我认识到沟通方式的重要性。与农户交流,必须放下身段,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从他们关心的问题切入。抽象的术语不如一个生动的比喻,宏大的叙事不如一个身边的案例。有效的传播是双向的倾听与对话,而非单向的说教。

最后,我坚定了学农爱农、服务乡村的信念。面对老人们淳朴的眼神、面对土地深沉的呼吸,我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作为农大学子,我的使命就是将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和理念,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给真正需要它们的人,为弥合政策与实践、科研与应用、青年与老者之间的鸿沟贡献自己微薄而坚实的力量。

此次朝天之行,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任务的完成,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课和一场生动的专业启蒙课。那四位银发农户的身影,他们脸上的皱纹与期盼,他们言语中的困惑与智慧,都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将持续激励我在强农兴农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为描绘好“驱”碳绿农的美丽画卷,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脚下的泥土越深厚,心中的方向就越明晰。这片广袤的绿色沃土,就是我们新时代农科学子最广阔的舞台。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