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学子青春赋能法治乡村建设:一诊见解,法润乡邻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一诊见解”小队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建设法治乡村”的重要任务。为深化乡村法制改革,发挥新一代青年力量,7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一诊见解”小队奔赴北京市怀柔区桥梓村,开展以“创建乡村法律诊所,赋能乡村法治建设”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法治宣讲、建立乡村法治诊所等方式,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用青年之力助力乡村法治发展。
  
  
  田间地头探法需
  为探索乡村法治建设的症结所在,小队成员们踏着田埂、扣响柴门,在泥土的芬芳中展开了一场深入乡村的探访调研。
  “小同学,你瞅瞅我这,活儿早干完了,钱却拖了我好几年,我这该咋办?”家中,王大爷向小队同学们询问着自己多年的疑问,紧缩的眉头间藏着对法律的全然陌生。队员们俯身在笔记本上疾书记录,追问大爷平时如何接触法律信息,为何不试试走法律程序。“那些条文弯弯绕绕,俺瞅着就头疼。”王大爷摆着手,“听说打官司要一堆手续,俺哪懂要准备啥?请律师要花好多钱,而且大家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队员们逐条记下他的顾虑,耐心拆解维权步骤,先提供调解方案再指导王大爷申请劳动仲裁,把法条揉进家常话里。
  后来,小队成员户户调研,前后探访96户人家,收集到134条村民对法律的疑问。大家逐渐明晰:村民们对法律的需求,从来都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他们不是不需要法律,是怕那层层叠叠的手续麻烦,是怕跟“公家”打交道的生分,更是怕那些白纸黑字的条文读不懂、摸不透。
  
  图为一诊见解小队成员与村民访谈。李艺琳摄
  法治春风拂乡野
  为了消弭村民对法律的生分感,切实化解村民法律知识薄弱难题,小队针对前期调研总结的劳动纠纷、民间借贷及土地宅基地三大乡村常见痛点,为村民们量身定制了一场“听得懂、用得上”的法律宣讲活动。
  在劳动纠纷环节,主讲同学以村民未签合同遭欠薪的真实案例切入,甫一开讲,台下便有村民频频点头应和,响起“俺也遇过”的低应。主讲同学顺势引入《劳动合同法》“二倍工资赔偿”的关键条文,将“谁主张谁举证”的抽象法理融入乡亲们的日常遭遇,用典型鲜活的现实案例填满法律骨架,让生涩条文拥有乡村的血肉温度。讲解民间借贷的队员则手持规范借条模板,逐项拆解“双方信息明确”“利息法定上限”等核心要素,辅以真实判例,将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的法律效力化作村民可触可感的家常话。精心准备的PPT图文并茂,法条注解与案例配图相得益彰,前期拍摄的普法短剧亦赢得村民们的热烈反响。村民们纷纷称赞:“原来法律是这么回事!”
  宣讲结束后的答疑环节,队员们各司其职:大家用纸笔悉数记录下现场细碎的疑问与朴实的感慨,将印有清晰维权途径的便民卡片分发到每位村民手中,让法律知识的星光真正化作守护日常生活的温暖炬火。本次宣讲不仅为播撒法治理念,更是希望在村民心中筑起一道坚实的权利守护之墙。
  
  图为一诊见解小队开展法律宣讲活动。王艺蓓摄
  
  图为一诊见解小队成员宣讲后进行答疑。范与涵摄
  诊所扎根解民忧
  
  “乡亲们,咱村的法律诊所开张了!有啥法律难题,尽管来问问!”为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位于桥梓镇前桥梓村的乡村法律诊所正式挂牌成立。法律诊所由县司法局联合乡镇司法所共同打造,依托村委会张善田主任和富昱元升党支部的帮助,在村委会综合活动室和广通驾校两处搭建起“乡村法律诊所”临时服务点。
  咨询窗口的牌子早早摆了出来,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前来咨询,队员们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细心记录村民们的诉求,耐心解答法律疑问,引导年长村民入座详谈,让法律服务有温度、有实效。
  首日“开诊”,就有村民陆续前来咨询。咨询现场,令队员们动容的是一位拄着拐杖的陈大爷:“我家宅基地被邻居占了半米,找了好几次都说不通,这可咋办?”小队成员一边安抚陈大爷的情绪,一边对照法律条文分析案情,结合当地习俗提出调解方案。陈大爷表示:“我不懂法,但是听了你们说的之后,我对维权也有信心了。”法治之光,正顺着大家的指尖,照进乡村的褶皱里。
  这些看似微小却关乎生计的纠纷,让小队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法治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能为陈大爷保住宅基地、为外嫁妇女守住权益的“护身符”。当法律从书本走进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守护乡村和谐安宁的“压舱石”。
  随后几天,诊所接待了30余位村民,咨询问题集中在宅基地划分、相邻关系、工资拖欠等方面。队员们不仅耐心解答,还详细记录每起案例的诉求与处理建议,并设置了答疑微信群,努力建立长久、稳定的免费法律答疑渠道。
  
  
  图为一诊见解小队成员在法律诊所为村民解决疑问。王鑫雨摄
  几天的实践,让小队成员们明白:法治乡村建设既要仰望政策星空,更需脚踏实践土地。当大爷攥紧便民卡连说“这下踏实了”;当大娘指着借条感叹“原来白纸黑字这么管用”;当法条不再印在纸上,而是长在田间地头;当微信转账记录变成维权利刃,当“二倍工资”化作讨薪底气,法治便真正扎根在了桥梓村的炊烟里。而小队成员带走的,是一生难忘的课堂:原来最厚重的法典,永远书写在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渴望里。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