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大学生实践团队深入玉米地 探秘草业杂草管理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志愿队
田间课堂:给杂草“建档画像”
实践的第一站,是给杂草“验明正身”。在当地种植大户王建军的玉米田里,团队成员们带着农具、笔记本和相机,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以前在课本上见过这些杂草的图片,但到了田里才发现,它们的‘长相’会随生长阶段变化。”团队成员一边对比手机里的资料,一边记录,经过三天的实地记录,团队为五种杂草建立了“档案”。、

为了更精准地辨别,团队还采访了有着20年种植经验的王建军。“三裂叶番薯最‘狡猾’,它的根须会扎进土里,就算拔了地上部分,残根也能重新发芽;反枝苋长得快,一株能结上千粒种子,今年不除干净,明年整片田都可能被‘占领’。”王建军的经验之谈,让同学们意识到:杂草治理的第一步,是摸清每种杂草的“脾气”——生长周期、繁殖方式、危害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治理实践:从“一刀切”到“靶向清除”
“以前除杂草,要么靠人工拔,要么全田喷农药,累不说,还可能伤了玉米苗,或者让杂草产生抗药性。”在与农户的交流中,团队发现传统除草方式的痛点。结合专业知识,同学们开始探索更科学的“靶向清除”方案。
针对牛筋草的“深根顽固”,团队提出“人工拔除+药剂点喷”组合:先松动土壤,将整株杂草连根系拔出,对残留的根部,用低浓度的针对性除草剂点喷,避免药剂扩散到玉米根部;对付牵牛花的“缠绕习性”,则需“早发现、早动手”,在藤蔓未缠绕玉米前人工摘除,同时清理田边的杂草,切断其“补给线”;反枝苋和马齿苋的幼苗期较脆弱,团队建议在玉米苗长到30厘米高时,用锄头浅锄地表,既能除去杂草,又不伤及玉米根系。
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团队和农户一起开展了小范围试验。在王建军的玉米田划出两块区域,一块采用传统全田喷药,另一块用团队设计的“靶向方案”。一周后对比发现:“靶向方案”区的杂草数量减少了60%,玉米苗的叶片更翠绿,土壤表面也没有农药残留的痕迹。“以前觉得除草剂越浓效果越好,现在才知道,针对不同杂草用对药、用对量,既能省钱,又能保护地力。”王建军对同学们的方案赞不绝口。

一周的实践接近尾声,团队带着满满的“成果”返程:一份详细的杂草识别手册、一套针对五种杂草的治理方案、与农户共同完成的试验数据。这些成果背后,是同学们对“草业”二字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研究草的生长,更是协调作物、杂草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术。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课本上的知识是‘骨架’,田间的经验是‘血肉’,只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团队指导老师说。未来,团队计划将实践成果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手册,配上图片和操作步骤,发放给当地农户,让科学除草的理念落地生根。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