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2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行天下”实践团深入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开展“百千万工程”专项调研。这支由青年大学生组成的突击队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运用专业视角挖掘本土文旅资源,着力为龙颈镇打造差异化文旅IP,探索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的特色发展路径。
调研发现:文旅资源丰富但分散,亟需IP整合赋能
在龙颈镇政府座谈会上,实践团了解到龙颈镇虽坐拥“红色革命遗址、古色传统村落、绿色生态茶园、特色非遗窑艺”(简称“红色、古色、绿色、特色”四色)四类优质资源,但因空间分布零散、缺乏整合,难以形成集群效应。“旅游资源分散是龙颈农文旅发展的最大瓶颈。”镇政府工作人员坦言。带着这一问题导向,团队走访发现:尚品德茗农业综合体虽已形成“种植+加工+文旅”模式,但品牌影响力有限,游客停留时间短;300年历史的石坎龙窑面临人才流失、产品品牌化不足问题,尽管已开发鸡公碗、梵音杯等特色瓷器,市场认知度仍待提升;凤塱古村、中宿居等景点未形成联动效应,缺乏统一标识和动线规划。“提升过夜游客比例,是激活龙颈文旅经济的关键突破口。”龙颈镇文旅办副主任卢柏伶的诉求,成为团队设计方案的出发点。
设计方案:打造“龙宝”IP体系,构建全域文旅新生态
针对调研发现的资源碎片化问题,实践团创新性提出“一个IP塑魂、三大路线串珠、多维产品造血”的全域文旅解决方案。团队以省级非遗石坎龙窑为创作蓝本,打造出头顶窑火、身披龙鳞的拟人化“龙宝”IP形象,既融合龙颈镇名渊源又承载窑文化基因,成为串联全域资源的视觉纽带。围绕这一核心IP,团队精准设计三大主题路线:亲子研学线、自驾休闲线以及24小时深度体验线。为增强商业转化,同步开发“龙宝”冰箱贴、抱枕、打卡点书签、“四色龙颈”场景海报等实用型文创产品。方案通过“IP+路线+产品”三维联动,确保游客引得来、留得住、愿意买,切实激活乡村文旅经济。
成果落地:从纸上蓝图到文旅生态雏形
调研收官之际,实践团的创新方案已实现突破性进展。团队完成“龙宝”IP形象系统设计及手绘旅游地图开发,通过卡通化视觉语言将石坎龙窑、凤塱古村等分散景点有机串联。政府方计划在文旅推广方案中植入IP形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同心窑研学基地作为主题路线的核心节点,正在筹建陶艺工作坊。非遗传承人刘灶焕师傅评价道:“年轻人带来的新思路,让传统工艺焕发了新生机。”工作坊建成后,游客可体验从拉坯到彩绘的全流程陶艺制作。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在这场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中,广外学子用脚步丈量龙颈热土,以创意激活文旅资源。“龙宝”IP的诞生不仅是一个形象设计,更是青年智慧与乡土文化的深情对话。展望未来,随着IP文创产品的持续开发和特色旅游路线的深度运营,龙颈镇将逐步构建起“IP引流——路线体验——文创消费”的文旅闭环,真正实现一个IP记住一座小镇的品牌效应。这支青年突击队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可以成为破题创新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