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22日,南京审计大学“碑铭承战史,丹心赴新程”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苏内外多地的烈士陵园,开展为期13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此次调研通过碑铭研究,梳理先烈事迹,传承先烈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
实地考察,用脚步丈量历史
图为成员参观苏州烈士陵园留念。
团队首先来到苏州烈士陵园进行调研,这座陵园建于1956年,里面安葬着256位革命烈士。队员列队至纪念碑前,两名成员抬花篮安放于基座,全体默哀三分钟。一名学生代表进行宣讲,讲述苏州革命先烈们的事迹。“顾衡烈士在狱中仍坚持学习,用铅笔头在碎纸上写下革命理论,就义前,他对难友说:‘我死了,会有更多人站起来。’”整个宣传过程中,他始终站姿端正,在提及烈士姓名时语速略缓。随后,团队来到烈士纪念馆,成员们认真观摩展品,展陈文物包括泛黄家书、磨损钢笔、锈蚀枪械零件等,均带有明显历史使用痕迹。“看到烈士生前使用的物品,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成员们不禁感叹。
问卷传声,倾听公众心声
图为团队成员拿着调查问卷采访游客。
为深入了解公众对烈士碑铭文化的认知情况,团队设计了《烈士陵园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在南京雨花台、无锡烈士陵园、苏州烈士陵园等地点发放了500份,回收有效样本421份。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期待通过短视频、小程序等现代技术载体获取碑铭信息。一位大学生在问卷空白处写道:“如果能看到讲述碑铭故事的短视频,我会第一时间分享给室友。”基于此,团队深入思考宣传教育方式的创新,计划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碑铭微课堂”,以短视频形式讲述碑铭背后的故事,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让红色文化更贴近当代青年。
创新实践,让历史触手可及 
图为雨花台纪念碑实拍。
团队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碑铭拓印工作,队员们蹲身铺展宣纸,用特制墨包轻拍,细致入微地将碑铭上的烈士生平纪事、名言警句等完整呈现。“每一次拓印都是与先烈的一次对话。”队员小李感慨道,“指尖触摸着石刻纹理,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的坚定与热血。”通过拓印,团队收集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些碑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先烈精神的载体,后续将作为重要的研究素材,为深入挖掘烈士事迹提供依据。
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创意,以烈士碑铭为素材设计了系列文创产品。其中,明信片背面附有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实现了“看得见的碑文+听得见的故事”的创新融合。在测试阶段,这种形式受到年轻游客的普遍欢迎。一位游客表示:“这种明信片很有意义,不仅能收藏,还能通过视频深入了解烈士事迹。”此外,印有烈士语录的书签也成为热门物品,多位游客将其用于日常阅读标记,让红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测试期间发放的文创产品覆盖游客超200人次,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图为团队设计的明信片实拍。
南京审计大学“碑铭承战史,丹心赴新程”社会实践团队在江苏内外的实地调研已圆满完成。13天的调研中,队员们白天走访考察,晚上整理资料,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虽然辛苦,但每个人都坚持完成了既定任务。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上,队员们分享了各自的感悟。有人提到,在拓印碑文时,通过指尖对石刻纹理的感知,队员们加深了对历史细节的理解;有人说,设计问卷时要反复推敲每个问题,因为这关系到能否真实反映公众需求;还有人回忆,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但对比先烈事迹后,队员们表示将以更积极的态度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