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11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古韵今承”实践团走进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开展“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前山凤鸡舞、造贝林九棍两项非遗项目,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精准对接,锚定非遗传承核心目标
在前山市民艺术中心,实践团与街道办及文化站负责人进行座谈,双方围绕非遗保护与发展深入交流,明确将“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作为核心目标。为扩大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实践团计划借助创意宣传片、特色IP形象以及推广小程序等年轻化、数字化手段,搭建非遗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此次座谈会为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图为前山文化站负责人介绍前山非遗(张洛鸣 摄)
对话传承者,探寻凤鸡舞传承之路
前山凤鸡舞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践团成员专访了凤鸡舞传承人湛嘉威。在访谈中,湛老师系统梳理了凤鸡舞在岭南地区的起源及发展,分享了项目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并揭秘道具精妙工艺与表演的独特艺术精髓。这场面对面的交流,为青年学子完整呈现了凤鸡舞的丰富内涵。为扩大非遗影响力,在前山市民艺术中心非遗展厅,实践团推出凤鸡舞专题线上直播宣讲,直播内容聚焦该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形象文化寓意及核心表演技巧。据统计,本次直播吸引逾500人次在线观看,收获点赞超3万次。
图为实践团访谈湛老师(陈偲颖 摄)
体验林九棍,感受武学传承魅力
在造贝林九棍武术馆,实践团对非遗项目“造贝林九棍”展开调研与沉浸体验。七旬传承人黄华后师傅向实践团成员详述了林九棍从古代“御敌之术”向现代“健身之道”的演变过程,并分享了他数十年坚守教学一线、培养弟子数百名的传承故事。在黄师傅的亲自示范与指导下,实践团成员系统学习了林九棍三十六式基础套路。亲身习练的过程中,成员们通过握棍挥打的实际体验,深刻体会到传统武术训练的强度与不易。为扩大林九棍的社会认知度,实践团在训练现场发起网络直播。直播内容不仅拆解演示了林九棍的基础招式,更完整呈现了林九棍实战对练套路,这场互动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在线观看与互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黄华后师傅学习造贝林九棍(陈偲颖 摄)
创新赋能,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在深入调研前山凤鸡舞与造贝林九棍两项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实践团积极探求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团队成员受邀观摩“非遗少年说”第五届香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活动,青少年们用生动语言和独特视角讲述非遗故事的方式,为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创新启发。基于此,实践团迅速行动,融合前山非遗元素与现代审美,设计推出“前山非遗”特色IP形象。同步启动数字化推广小程序的开发工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了解非遗、参与线上体验的新窗口。
深化内涵,结合红色教育传承精神
为探索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互助模式,实践团前往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珠海方志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成员们跟随讲解回溯党史,从珍贵史料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将非遗文化传承与红色精神传承有机结合,让成员们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汲取红色力量。
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
此次“古韵今承”实践团的珠海之行,通过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创新运用数字化传播手段、深度体验学习以及融合红色教育等方式,围绕前山风鸡舞、造贝林九棍等非遗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张铭凯在活动后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与传承人的坚守。通过直播、设计IP和小程序,我们希望能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并喜欢上这些传统文化。”造贝林九棍传承人黄华后师傅也对实践团的工作表示赞赏:“看到大学生们这么认真学习林九棍,还通过网络直播推广,这对传统武术的传播很有帮助。”活动期间,实践团完成了两场非遗主题直播,累计吸引观看逾千人次,收获点赞数万;设计的“前山非遗”特色IP形象初稿已提交街道文化站,非遗推广小程序开发工作正在推进中。(通讯员高歌蔡梓源)

图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合照(陈偲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