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淬炼青春担当——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井冈山实践2025年7月27日至8月1日,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在井冈山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村庄调研。团队通过探访革命旧址、参与情景教学、体验红色实践与乡村考察,回溯烽火岁月,传承精神谱系,让井冈山精神在青春步履中焕发时代新辉。
溯源历史根脉,解码精神基因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基地教师梳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历史脉络,详解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村的整编举措——缩编部队、设立士兵委员会、“党支部建在连上”,让学员深刻领悟“党指挥枪”军魂的起源。实践团成员分组绘制队旗,在创作中深化对革命智慧的理解。

(图为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成员制作班旗)
滕永琛教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课,从战略高度阐释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摇篮”的意义。从张子清师长“献盐救伤员”的赤诚,到“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二十四字精神内核,理论与史实交织,让学员明白:这片红土孕育的不仅是胜利火种,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
(图为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成员在黄洋界的合照)踏访红色旧址,触摸初心温度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内,简陋医疗设备诉说着缺医少药的艰难。讲解员讲述的张子清师长故事令人动容:重伤的他将珍贵盐巴留给战友,自己却因感染牺牲,这袋盐成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信仰见证。
黄洋界上,“一炮定乾坤”的传奇仍在回响。1928年,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退敌军进攻,靠的不仅是战术智慧,更有军民共筑的铜墙铁壁。站在当年的哨口,学员们读懂了“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深刻内涵——这既是保卫战的胜利密码,也是今日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薪火相传,让信仰照亮征程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苍松环绕纪念碑。实践团成员敬献花篮、鞠躬默哀,向4.8万长眠于此的英烈致敬。面对鲜红团旗,他们高举右拳重温入团誓词,誓言回荡在陵园上空,是对15744位铭刻姓名及无名烈士的告慰,更是青春担当的宣言。
从理论课堂到实地探访,从历史回溯到实践体悟,数日实践让井冈山精神从书本走进心灵。学员们表示,将带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

(图为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成员听叫讲解员解说烈士)
靠群众”的精神养分,在求学与实践中续写红色篇章。
井冈四村调研,探索振兴路径7月31日至8月1日,实践团深入井冈山大井村、小井村、白银湖村和土山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围绕乡村发展、土地利用及基层治理开展调研,四个村庄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各有特色。
大井村受限于保护区耕地资源,以规范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集中发展茶叶种植产业,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提升了村民收入。片区党员“急先锋”平急转换机制让基层党组织在应急处突与日常服务中高效发挥作用,而村庄公共卫生维护和村规民约积分管理细则,为“土地保护积分制”提供了宝贵借鉴。
小井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也面临旅游产品单一、淡旺季差异明显的问题,需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以丰富产品供给。
白银湖村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间找到了平衡,基层干部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用好仅有的五十亩耕地发展生态农业,民宿产业也为村民增收助力,只是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图为池州学院红土新治逐梦团访谈白银湖村书记)
土山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提高了剩余土地利用效率,正筹划发展民宿和农家乐以改善经济,还联合华润集团减轻村集体经济的基础设施维护压力,不过年轻人外流问题给村庄发展带来了阻碍。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每个村庄都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大井村的土地集约利用、小井村的红色资源转化、白银湖村的生态产业融合、土山村的土地整治尝试,都是村民与基层干部共同努力的成果。土地作为乡村的根基,其有效利用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基层治理的创新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