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活态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7月29日至8月2日,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千年古村传风貌,三产融合谱新篇”团队深入吉安,开展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探寻这座“庐陵文化活化石”在风貌传承与三产融合中的创新实践,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寻找青春答案。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沉浸体验,旨在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寻根:解码千年文脉,筑牢振兴根基 青石巷道在千年古樟掩映下蜿蜒,依八卦形制布局的钓源古村,宛如一部摊开的立体史书。实践队首站便聚焦这部“史书”的灵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生态智慧,为古村活化“寻根”。实践队员们在移步换景中,真切感受到了庐陵文化浸润在建筑与自然交融中的古典意境。在欧阳氏宗祠,“庐陵三绝”(砖雕、木雕、石雕)静静诉说着“一门九进士”的科举传奇与家族荣光。实践队员们在欧阳修家风馆聆听村民口述“耕读传家、孝廉立身”的祖训精髓,感受到庐陵文化中这份关于家风与品德的智慧,在钓源古村的岁月流转中始终鲜活。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庐陵欧阳氏历史 李婷 供图
探路:三产融合发力,激活资源价值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钓源古村在传统村落“活态”传承中的好做法、好方案,实践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文创工坊负责人、民宿运营者、村民进行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与需求。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见证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特制菌剂改良土壤后,生态稻米和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价值显著提升;了解建筑改造与空间活化如何将百年古韵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保留赣派民居形制,植入文旅业态;领会“农业+文化”融合对于拓展其社交与生态影响的重要作用。“游客动手做、现场买,文化活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讲解钓源古村三产融合振兴历程 李婷 供图
聚力:共建共享赋能,绘就振兴图景 此次古村实践调研,既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深度探寻,更是青年学子与古村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实践队围绕“三产融合”,走访20余户村民、访谈5名返乡青年和老手艺人,梳理出古村农文旅结合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设计了文创包装方案,提供了10余条落地建议。通过实打实的对接与献策,队员们既摸清了古村振兴现状,更深化了“乡村振兴需专业人才”的认知,坚定了助力乡村发展的信念。在交流中,“共建共享”图景清晰展现:青年返乡创业,老匠人重拾技艺,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让古村根基更牢、活力更盛。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所得转化为学习素材与行动,动员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中的“人”与“文”,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图为实践队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合照 唐梓耀 供图
展望未来,“千年古村传风貌,三产融合谱新篇”社会实践队将坚守初心,勇毅前行。我们会持续扎根钓源古村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振兴希望的土地,不仅关注古村建筑的保护与活态利用,更致力于深化三产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升级。以高校专业优势对接地方发展诉求,我们将不断拓宽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努力在文化传承中激发产业活力,在产业发展中反哺文化保护。我们坚信,青春的担当能为古村注入蓬勃动能,创新的思维能为振兴点亮前行之路,我们会用青春的热忱与智慧,为钓源古村的长远发展倾注力量,让这座千年古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更耀眼的光彩。
通讯员:王硕 唐梓耀 应诗怡 辛佳琪 王莉 张雨航 李婷 廖彤 徐爱婷 童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