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绣“汴”千年宋韵,语传非遗新声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河南大学“‘绣’外慧中,言‘汴’四方”实践队 龚雨帆 张婧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增强非遗保护意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绣’外慧中,言‘汴’四方”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在开封、郑州两地开展暑期实践,以青春视角传承并传播汴绣文化。团队依次攻克“寻根关、技艺关、调研关、采访关、传译关”五重实践课题,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方式,探索非遗文化与外语传播的深度融合路径。

细听岁月留足音,深溯汴绣千年源

  汴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实践队深入汴绣厂、博物馆等场所,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探寻汴绣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足迹。

  一涵刺绣博物馆中,实践队邀请曾获2023年郑州市手工刺绣技艺大赛一等奖的资深绣娘万小娟进行讲解。她系统梳理了刺绣的历史脉络、艺术精髓与技艺流变,让队员们深刻领略到刺绣作为“中华瑰宝”的非凡价值。大家被馆藏精品细腻的针脚与生动的气韵所折服,直观体悟到传统工艺蕴含的深厚匠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一涵刺绣博物馆听专业讲解员万小娟梳理刺绣的历史脉络、艺术精髓与技艺流变。张明暖摄

  在汴绣厂,队员们了解到汴绣作品融合传统与创新,既保留了经典的历史人文、花鸟等题材,又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出兼具艺术与实用价值的各类产品。宋绣艺术博物馆内,讲解员以珍贵藏品为线索,带领队员们领略了汴绣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风貌。从宋代宫廷绣的精致奢华,到民间绣品的质朴生动,每一件藏品都诉说着古代绣工的高超技艺与无穷智慧。

  通过实地研学,队员们对汴绣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实践活动筑牢了文化根基。

执针学绣悟匠心,非遗红韵共传承

  为沉浸学习汴绣针法,实践队走访多个汴绣工作室。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丽霞老师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蔡敬老师详细讲解了平针、斜针等基础针法的操作要诀并现场示范。绣针在指尖灵动翻飞,丝线在布面渐次铺展,很快勾勒出流畅的图案线条,队员们围聚一旁,凝神观察每一个运针细节。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向汴绣传承人蔡敬学习编线。龚雨帆 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向汴绣传承人蔡敬学习编线。龚雨帆摄

  队员们先在绣布上练习,穿针引线时频遇阻碍,针脚也显歪扭,经老师手把手调整握针角度与运针力度,大家逐步掌握要领。团扇扇面创作过程中,华表凝志、红船破浪、党徽映初心,鹿踏祥云、山水相依、传统遇青春,队员们慢慢绣出较为规整的线条,团扇上的图案也初现轮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开封博物馆与现场群众一同参与汴绣作品共创活动。戚一帆摄

  有了一定的刺绣基础,实践队参与了开封市博物馆组织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革命精神永驻锦绣山河”汴绣作品共创活动。队员们与现场群众一道,一针一线进行集体创作,把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融入汴绣,在延续民族记忆中,体悟非遗传承与红色精神交融的力量。

守艺问道话坚守,融通中外谋新生

  实践队怀揣着敬重与求知之心拜访业内前辈,围绕汴绣的活态传承与国际传播等问题开展实地走访和调研访谈,探寻非遗发展路径。

  何丽霞老师于1992年进入开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汴绣工作,三十余年的沉浸与专注,不仅造就了精湛技艺,也凝聚成她对汴绣愈发浓厚的热爱与执着。同是汴绣传承人的蔡敬,儿时则在母亲制作的小绷子上练习,以家布为底料、自绘图案练手,就此埋下了传承汴绣的种子。二位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深情呼吁:“希望汴绣能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学习,让这门手艺更好传承下去。”

  面对实践队关于“行业现状”的提问,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周丹坦言:“当下肯沉心刺绣的人愈发稀缺。”她与汴绣传承人徐秋芳学艺时手指磨出茧子是常态,探索技法创新时也曾遇瓶颈,但二人始终以绣花般的耐心坚守,在传承路上稳步前行。“真心希望有更多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能主动走近汴绣,多为这门传统技艺发声、宣传!”周丹向实践队笑着补充。

  “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要固本推新——固本是坚守36种针法,推新则是让这些针法与现代需求融合。”万小娟说。她始终践行这一理念,持续推出文创产品,让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助力汴绣文化推广。

  “希望大家能正视历史、溯源中国刺绣文化,认清汴绣的根在河南这片热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张留凤如是说。为此,她推动建成刺绣博物馆,创办刺绣产业学院破解人才瓶颈。谈及汴绣国际化实践,张留凤补充道:“要先破解文化属性、宗教信仰等差异,才能让汴绣以‘中国手工刺绣’的标签走向海外,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

问道民意察现状,双语传播拓新声

  为摸清大众对汴绣的认知底色、探明其社会传播现状,实践队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博物馆内,队员们向参观者递出问卷,邀路人分享见解;朋友圈中,大家积极转发问卷链接,请亲友反馈心声。收集大量反馈后,队员们从汴绣认知、传承挑战、购买行为及创新建议等维度梳理分析,全方位掌握大众对汴绣的认知与期待,为后续研究积累丰富素材。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开封市博物馆邀请路人参与以“汴绣传承与传播”为主题的调研问卷填写。为感谢路人参与,赠送其河南大学主题明信片。龚雨帆摄

  团队发挥外语专业优势,以走访过的工作室、展览场地为实景素材,精心制作双语视频。大家用精准的外语解说词串联起汴绣的针法细节、纹样故事以及传承人的坚守。这些视频承载着实地探访的温度,团队希望借此打破语言壁垒,让汴绣的故事被更多海外人士看见、读懂,助力非遗文化跨越国界,吸引持续关注并引发文化共情。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及指导老师在一涵汴绣与“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张留凤合影。张明暖摄

  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在聆听中增长见识,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在对话中汲取力量,在传播中实现价值。未来,团队将带着这份对非遗的热爱与责任继续前行,让汴绣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与弘扬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