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党:红色遗址寻访调研
——寻根铸魂·京安行者实践团红色之旅
2025年7月12日至31日,北京林业大学“寻根铸魂·京安行者”实践团奔赴北京市10余个红色纪念场馆及居民社区,以“青春向党”为主题开展了红色主题调研实践活动。团队以“绿润山河·青春担当”为旗帜,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动力,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彰显实干精神。实践成果如下:
7月12日至7月18日,团队成员系统性走访调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李大钊故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等多个红色场馆与历史遗迹,细心调查并记录了不同场馆游客群体的构成、人流量,以及展览表现历史的不同方式对游客构成群体的影响。通过数据记录、对比分析,以及在参观场馆时对游客的随机采访,团队发现所有场馆都不乏青年学子研学的身影。这生动有力地体现了青年一代对红色记忆发自内心地追寻,是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最好注脚。

(图为实践团于香山革命纪念馆进行走访参观。实践团通讯员陈逸凡摄)
正逢抗战胜利九十周年,调研期间抗战纪念馆和卢沟桥覆盖的人群最为广泛。除了青年学生,也有许多家长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参观。“让孩子亲眼看到宛平城的弹坑,比在学校学到更能让她记住这段历史。”一位母亲的话,体现了抗战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也在此进行了抗战胜利海报发放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实践切身体会了当年青年学生宣传抗日、奔赴延安的爱国热情。在发放海报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前来参观的家长通常欣然接受宣传,并借此向孩子讲述历史,这证明了在当今社会,青年仍扮演着重要的先锋与播火者的角色,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对下一代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图为实践团队进行抗战海报发放宣传。实践团队队员王婧栩摄)
通过对多个场馆布展方式的对比分析,团队还发现,那些珍贵泛黄的文件原件周围总是需对老人在仔细放分辨,低声诵读;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设有沉浸式环幕影院和交互体验的区域则吸引了更多青年驻足。一名00后游客感叹:“这里像历史的‘CT室’,多媒体让历史脉络清晰起来。”这体现出红色场馆的传播效果差异——静态史料吸引深度思考,动态体验激发着青年的主动探索。这启发了我们向同龄人宣传红色理论的重要手段:构建具体的历史互动体验。
除在红色历史场馆进行调研外,团队还深入社区,针对团员、党员以及基层工作者进行了访问。倾听党员讲述平凡生活中的先锋事迹,苦中带甜的青春岁月,以及普通群众对党的淳朴热爱,团队进一步在最细小的单位中体会到了紧密的党群联系,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方向。正如入党五十余年的老党员刘女士所说:“群众的小事,就是党员的大事。”党员需要在基层处处扎根。日常生活中默默奉献,危急关头冲锋在前,是对基层党员最贴切的描述。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党员。实践队通讯员陈逸凡摄)
在接受了历史故事与当今党员事迹的双重滋养后,团队设计了国防问卷进行调研,并开展了一次特别的线上国防宣讲活动。问卷数据清晰地显示了不同年龄层对国防的理解差异。这启发了我们将网络安全融入国家安全宣讲,使宣讲内容更贴近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唤起青年责任意识,实现从“青春向党”到“卫国行动”的跃升。

(图为团队进行线上宣讲)
为期九天的社会实践中,团队更为深切地明确了当今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下青年的责任,更加意识到作为党的后备军、人民的先锋队所背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牢记历史,铭记初心,并且不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跟社会形势变化,保证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爱国热情在年轻一代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