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烟台大学窑火琉光实践队:寻琉璃古韵,传非遗薪火

2025-07-31 来源:万佳欣

  为深入传承和发扬淄博琉璃文化,窑火琉光实践队于2025年7月26日至30日,在淄博这片陶瓷琉璃的沃土上,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寻访与实践之旅。我们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双手触摸匠心温度,力求在观察、学习、体验与传播一体化的社会实践中理解琉璃艺术的深厚内涵及其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活力脉搏。实践过程与收获总结如下:

  一、 匠心初探:博物馆里的第一课

  实践首站,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为我们揭开了琉璃世界的神秘面纱。上午,在琳琅满目的展厅里,从古朴的先秦琉璃珠到精妙绝伦的现代琉璃艺术品,一部跨越千年的琉璃发展史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件展品都浓缩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技艺,无声诉说着匠人们的执着与智慧。尤为珍贵的是亲手体验环节:在专业师傅指导下,我们尝试制作琉璃小挂件。软化后的琉璃料在手中显得既脆弱又充满无限可能。通过简单的拉丝、塑形,我们真切体会到“火中取艺”的艰辛与快乐,深刻认识到每一件流光溢彩的琉璃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精准的火候把控与千锤百炼的手上功夫。下午,实践队员转换为志愿者身份,协助馆方进行秩序引导与展品介绍工作。服务过程中,我们不仅巩固了上午所学,更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感受到公众对琉璃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体会到文化传播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 溯源寻根:古镇与市场的双重奏

  次日,我们深入琉璃文化的源头与集散地。上午探访颜神古镇,踏着青石板路,穿梭于古窑遗址与修复后的传统民居之间。这里曾是琉璃生产的重要中心,残存的窑炉、散落的琉璃碎片,仿佛都在低语着往昔窑火通明的盛景。古镇的沧桑变迁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传统工艺的历史厚重感。下午转战琉璃大观园,这里则是当代琉璃产业活力的生动写照。琳琅满目的琉璃制品汇聚一堂,从日常器皿到艺术收藏,形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实践队成员在此开展了问卷调查,面向商户与消费者发放问卷30余份,重点了解当前琉璃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消费者偏好以及对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看法。初步分析显示,市场对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创新设计需求旺盛,同时消费者对“手工制作”、“非遗传承”等文化标签认可度高,这为琉璃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声音。

  三、 对话传承:工坊里的技艺密码

  第三天聚焦于琉璃的当代制作工艺与非遗内画艺术。上午在领尚琉璃工坊,我们近距离观察琉璃从原料配比、高温熔融、吹制成型到精密退火的完整流程。熔炉旁匠人们挥汗如雨,吹制时气息的均匀控制、钳工塑形时力道的精准把握,都让我们对“匠心”二字有了更直观震撼的体悟——现代设备辅助下,核心技艺的掌控依然依赖匠人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与手感。下午在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我们步入更为精微的艺术殿堂。鲁派内画以其细腻入微、气韵生动著称。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我们尝试了这项“反向作画”的绝技:手持特制的弯钩细笔,伸入小巧鼻烟壶内壁,在方寸之间反向描绘。笔尖的轻微颤抖都被无限放大,其难度远超想象。随后,我们有幸采访了鲁派内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路华大师。大师坦言,内画创作是“寂寞的长跑”,需要极大的定力与热爱。他特别强调,“守正”是根基,需要对传统技法和美学精神有深刻理解与发自内心的敬畏;“创新”是活水——在题材、技法、载体上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他寄语年轻人:“手艺需要静心,文化需要敬畏。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将文化内化于心后的再创造”。

  四、 播撒星火:校园与社区的接力

  实践尾声,我们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上午走进张店区铁路小学,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琉璃与鲁派内画文化宣讲。我们利用图片深入浅出地讲解琉璃的“火的艺术”特性和内画的“壶中天地”之妙。最受欢迎的环节是带领孩子们体验内画基础笔法。尽管笔触稚嫩,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完成“作品”后最纯粹的笑容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种子在幼小心田萌芽的希望。下午,实践队深入周边社区,设立宣传点,通过实物观摩、互动问答和随机采访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琉璃知识,了解普通民众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知现状与期待。许多老年居民对传统琉璃器皿充满感情,而年轻一代则更关注其艺术价值与创新应用,这提示我们文化传播需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兴趣点。

  五、 凝练升华:总结与展望

  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暂别奔波的脚步,齐聚一堂,对为期五天的“窑火琉光”之旅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与成果汇报。全体队员依次发言,结合各自在博物馆、古镇、工坊、校园、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分享最深刻的体验、最触动的瞬间以及最真切的思考。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高温炉火旁匠人专注的眼神、张路华大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孩子们体验内画时兴奋的小脸、社区居民谈及老物件时流露的温情。这些鲜活的画面,共同勾勒出我们对淄博琉璃文化从陌生到熟悉、从欣赏到敬仰的心路历程。

  实践收获与思考:

  此次“窑火琉光”之行,远非一次简单的文化参观,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浸润、传承与发扬之旅。我们深刻认识到:

  技艺之重在于匠心:无论是博物馆的初识、工坊的震撼,还是大师的箴言,都反复印证了琉璃艺术的璀璨在于匠人那份精益求精、甘于寂寞的执着精神。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文化温度。

  传承之要在乎创新:古镇的兴衰、市场的反馈、大师的实践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非遗要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必须在坚守核心技艺和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大胆拥抱创新。创新体现在设计理念、应用场景、传播方式等方方面面,创新也是为了使琉璃文化更好地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传播之责在于青年:在小学课堂看到孩子们闪亮的眼睛,在社区感受到不同年龄层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期待,我们深感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生力军。将古老的技艺以年轻化的口吻传递下去,激发更多人的了解与热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炉火不熄,琉光永续。淄博的窑火,淬炼出千年不灭的琉璃华彩,也映照着代代匠人守护与创新的赤诚之心。作为“窑火琉光”实践队的一员,我们带走的不仅是对琉璃技艺的认知,更有对守护文化根脉、助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深切使命感。我们将以此为起点,持续关注并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播,努力成为一束微光,让这份源自古老窑火的璀璨琉光,在新时代的星河中恒久闪耀。

    来源:万佳欣
    2025-07-31
实践总结推荐
  • 探寻运河文化的历史密码
  • 大运河,这条纵贯中国南北的千年水道,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 2025-07-3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