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青春之力,筑文化之基-传承文化公益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当最后一张剪纸作品被贴在“非遗文化墙”上,当整理好的图书在书架上排列成整齐的方阵,当打扫干净的教室飘来淡淡的墨香,我们知道, 这场为期一周的“传承文化公益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在忙碌与充实中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在协助教师布置环境、整理图书物资、清扫活动场地的平凡工作中,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更读懂了“志愿服务”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一、布置环境:在细节里种下文化的种子
活动第一天,指导老师指着堆在角落的传统文化教具,给我们分配了任务。起初,我们以为“布置环境”不过是摆桌椅、贴海报的体力活,直到真正上手才发现其中的门道:灯笼的悬挂高度要适合孩子们抬头观赏,剪纸的间距要预留出拍照打卡的空间, 连书法桌布的颜色都要与“水墨中国”的主题呼应。 
为了让教室更有“文化味”,我们在图书角用废旧纸箱做了“活字印刷”装饰,在窗台摆上学生自制的京剧脸谱,还在走廊贴了“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插画。当孩子们第一天走进教室,发出“哇!这里好像传统文化博物馆”的惊叹时,我们突然明白:环境本身就是无声的教材,而我们的每一次弯腰、每一次调整,都是在为孩子们种下一颗热爱文化的种子。 
 
二、整理物资:让每一件“旧物”焕发新生
“这些图书要按诗词、历史、非遗’分类,破损的书页记得用胶带修补好。”在物资整理区,堆积如山的图书和教具让我们犯了难:有些绘本缺了封面,有些毛笔杆开裂,还有一箱旧算盘的算珠松动了。指导老师却说:“文化传承不仅是传播新知识,更是让老物件‘活起来’。” 我们立刻分工协作:队员小李带着大家修补图书,用彩色卡纸做新封面,在扉页写上“传承小贴士”;擅长手工的小张找来胶水和细绳,把散落的算珠一颗颗串回算盘;我和队友则负责给图书贴标签,在《唐诗三百首》上画小插画, 在《中国传统节日》旁标注“扫码听故事”的二维码。 一周下来,我们共整理图书上百册,修复传统文化教具,回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文创装饰20余个。当孩子们用我们修补好的算盘学习“珠算口诀”,用贴满标签的图书开展“诗词接龙” 时,我们真切感受到:物资整理不是简单的“归置”,而是让每一件物品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三、清扫卫生:用“洁净”守护文化的尊严
“打扫卫生也是传承文化?”活动初期,有队员不解:为什么要把大量时间花在擦窗户、拖地板上?直到一次课后,我们看到孩子们趴在干净的书法垫上练习毛笔字,墨汁滴在地上立刻被擦净,老师说:“文化需要敬畏,而洁净的环境,就是对文化最基本的尊重。” 从此,“清扫”在我们心中有了新的意义:擦桌子时,我们会特意擦拭掉砚台上的墨渍,让下一个孩子能干净地研墨;扫地时,会小心避开地上的粉笔字;整理工具时,会把剪刀、彩纸按使用频率排列,方便老师取用。你们把这里打扫得比家里还干净!”来接孩子的家长笑着说。我们却明白:干净的不只是教室,更是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态度。当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环境里触摸古籍、体验非遗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魅力,更是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四、平凡中的成长:做文化传承的“微光” 
活动结束那天,我们收到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感谢卡。看着这些稚嫩的字迹,我们突然意识到:这场以“协助”为名的志愿服务,早已成为我们与文化、与孩子、与社会的深度对话。 
我们曾以为“传承文化”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如今却在摆灯笼、修图书、擦桌子的平凡工作中懂得: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青年的担当,也体现在每一次俯身的坚持中。 就像指导老师说的:“你们整理的不只是图书, 是文化的‘根’;打扫的不只是教室,是传承的场;布置的不只是环境,是未来的‘光。” 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文化传承从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每个青年的责任。我们或许成不了非遗传承人,但可以成为文化课堂的“守护者”;或许写不出传世的典籍,但可以用双手为孩子们搭建触摸文化的桥梁。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经历继续前行——在校园里整理古籍社团的图书,在社区里帮老人修补旧物件,在实践中让“文化传承”从口号变成行动。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当无数青年都愿意弯腰拾起一片文化的碎片,终将拼凑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当点滴微光汇聚成炬,定能照亮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
作者:刘悦寒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践戍边之责,悟红色之魂——塔里木大学“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走访纪实
  • 践戍边之责,悟红色之魂——塔里木大学“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走访纪实
  • 滁州学院大学生支教团 “彩虹课堂” 育梅铺社区新苗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