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在地化自然教育”:让乡村儿童在绿水青山中成长
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的群山之间,一场由嘉兴大学学子引领的“自然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发生。这个山区县被誉为“浙中盆景、天然氧吧”的山区县,通过深挖本土生态与文化资源,青山识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乡村儿童打造出一套“看得见山、摸得着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探究教育体系,让教育真正扎根大地。
现实困境:山区教育的“资源错配”
玉山镇虽坐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山古茶场等优质资源,却长期面临“守着宝库饿肚子”的困境。项目团队调研发现,当地几所乡村学校中,大部分教师表示“缺乏将茶园、溪流转化为课程的能力”,家长也承认“孩子接触自然的时间远少于电子产品”。
玉山的孩子们虽每日与山林相伴,却难以系统学习植物生态、地质地貌等知识。有茶园,但不会教生物;有古茶场,却讲不清历史与科学的联系。这种资源与教育的脱节,让山区孩子的成长错过了自然赋予的独特养分。
资源唤醒:从“绿水青山”到“活的课堂”
“要让教育扎根,先得摸清土地的脉搏。”团队历时两个月,走遍大盘山自然保护区、花溪风景区等多处自然场域,整理出珍稀植物、溪流生态等100余条自然教育素材;走访玉山镇等村落,记录下舞龙非遗、炼火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最终建成动态更新的“乡土资源地图”数据库。“百杖潭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能讲地质课,玉山古茶场的炒茶技艺藏着生物与化学知识,连村口的老竹编手艺都能融入数学几何教学。”项目负责人施文卉说。
基于这些资源,团队开发出“探秘云峰・一叶知自然”“家乡舞龙文化体验”等特色课程。在茶园课程中,学生跟着茶农学习“一叶一芯”的采摘标准,在炒茶环节理解“杀青”工艺对茶多酚的影响,最后用自制的“茶叶档案袋”对比海拔差异带来的品质变化。而舞龙课程则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制作道具,在了解龙灯历史时渗透民俗文化,实现“做中学”的深度体验。
协同育人:构建自然教育的“生态链”
“以前带学生去山里观察,家长总担心耽误学习。现在每周的‘自然探究日’,家长们会主动报名当志愿者。”深泽小学教师张老师的感受,道出了项目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团队构建的“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负责课程设计,家庭参与亲子实践,社区提供资源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学生们化身“小小生态观察员”,在科研人员指导下测量溪流pH值,记录濒危植物生长数据;在玉山古茶场,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孩子们炒茶,家长则在旁记录过程,形成“家庭探究日志”。社区活动中心每月举办“自然市集”,孩子们展示自制的叶脉书签、竹编灯笼等手工艺品,向村民讲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实践价值:让教育公平在山间落地
在磐安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在地化自然教育”实践正蓬勃开展。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每一项传统手艺,都是滋养成长的珍贵养分。青年智慧的注入,则像是一把钥匙,激活了这些养分,使其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自然与智慧的融合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为乡村的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陈潇雨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影像记录匠心,青春助力贝雕传承焕新
- 本报告记录了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传薪视界实践队以“青岛贝雕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承”为主题,在青岛贝雕艺术馆开展的为期三天的专题
- 07-21
- 在协作中读懂绿色责任
- 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红扬实践队在暑假开展了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后心得如下
- 07-20
- 童心塑闽韵,“教支”筑未来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
-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