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塑闽韵,“教支”筑未来
童心塑闽韵,“教支”筑未来
——支教还是“教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扎根乡村建设、感知乡土温度,发挥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福建支教团于2025年7月6日来到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爱故乡书院传递爱心、播送温暖,开展了为期7天的“童心塑野·手创闽韵”夏令营支教活动。活动中,支教团志愿者与当地乡村儿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主题课程,鼓励孩子们从小树立建设伟大祖国和美丽家乡的远大理想。
以爱为名 精雕课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与福安爱故乡书院从2021年就开始合作,共同努力为乡村的孩子们提供更为丰富的课外教学服务和教育关怀。本社团同学不仅在学期内开展线上支教活动,而且每年暑期远赴福建乡村夏令营实地开展支教活动。本年度支教团共召集了15名来自不同学院、专业和年级的优秀志愿者。支教团秉持“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力量激发力量”的理念,在正式出发之前就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从前期成员面试招募,再到两轮课程试讲打磨,支教团在每一个步骤上都精益求精,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所有这些努力,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呈现出内涵丰富、积极向上、由浅入深的主题系列课程,衷心希望能够为当地孩子们带来真正有趣、有益、有爱的课堂学习体验。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福建支教团出发前第二次集体备课讲评,王佳琦供图
教育振兴 双向育人
福安爱故乡书院所在洪口村约4000人,村上仅有的一所小学约100名学生。大量在村的青少年很难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尤其在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和英语教学和与科学教育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位。
支教团的15名志愿者立足书院与当地乡村的教育现状,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特长,坚持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设计了包括诗词鉴赏、手工制作、畲族文化体验、科学知识普及、趣味英语等24节综合素质课程,还设计了辩论、跆拳道、合唱、舞蹈和手工绘画共5门选修课程。支教团志愿者特别注重课程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力求让孩子们在参与和沉浸体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创造美和发现美的过程中,领悟到知识的魅力,收获成长的喜悦。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期待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活动,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助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追梦,绽放光彩。
图为书院孩子们的环保手工插花作品合影,王明策供图
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浸润在富有文化底蕴的爱故乡书院,在给孩子们心中播下希望种子的同时,也在孕育自身,不断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突破成长。数天支教,对大学生志愿者们来说,不仅是身份的转化,更是一场双向教育的奔赴。
走上讲台,志愿者们将诗与远方呼唤到孩子们眼前与心中,更扎根乡土,向下汲取向上生长的养分;走进厨房,志愿者们将柴米油盐烹饪成生活最美的烟火气,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走向田野,志愿者们耐心聆听村民淳朴的言语,感受基层乡村热情的脉动,践行着青春有我的铮铮誓言。
教育关怀 爱心家访
教育关怀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在7天支教的期间,12名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走进24户学生家庭,足迹涵盖洪口村及邻近三个自然村,深入了解书院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与教育情况,真正将关怀与关爱送到学生家中。

图为支教团成员去到学生家中家访,王佳琦供图
支教团领队核桃老师的工作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总躲在教室外面的陈同学,起初不愿走进教室与其他孩子接触,多次谈心也询问不出原因。周四家访了解到孩子实际情况后才明白其中缘由,原来是缺少熟悉朋友的陪伴。第二天,我便单独给他出了几道具有挑战性的趣味数学题,将他“困”在书院教室,一来二去,他便逐渐与小朋友们熟络起来,性格也变得开朗许多。看到他的巨大转变,心中许是感动与温暖。”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志愿者老师与孩子们心灵的交流、灵魂的沟通。
团队成员在走访调研中,许多孩子家长都表示大学生志愿者与爱故乡书院的共同合作给整个村子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乡村整体阅读习惯慢慢养成。以前居民家里除了孩子的课本,几乎没别的书,现在书院几乎每天都有开放,不少村民空闲时会和孩子一起来读书;另一方面,孩子和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以前居民闲聊总说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现在会聊“书院今天讲了啥”“怎么把日子过好”,抱怨少了,想办法的多了。福安市溪潭镇廉明社区林书记在接受支教团采访时表示:“书院就像一个文化磁场,总的说来,现在有了书院的各项活动,村子文明乡风更浓了、社区凝聚力更强了、对外形象也变好了”。
支教感想 寄语希望
“最初,我以为支教是奉献,来到书院之后我明白了支教是我们的收获,即使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我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在收获中付出,我爱乡村,我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孩子们可以将爱传递,勇敢的做自己。”
——星星老师
“我在最后一节课上和他们说‘什么王侯将相,世事无常和一件事相比都不重要,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活这一生。’这句话是真心的,你们是别人口中大山里的孩子,可我觉得你们是可爱的,懂事的,你们以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职业,会有不同的生活,但老师希望你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爱自己,去爱自己的生活,去爱这个世界。”
——小姜老师
“这一周,我们走访了数十个家庭,了解到每个孩子背后的成长故事,家庭不睦、经济困难、病魔斗争,多少辛酸会给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带来怎样的阻碍,但他们仍在坚强地向阳而生,我更深地理解了教育和陪伴成长的意义。感谢所有的孩子们,感谢爱故乡书院老师们的照顾;愿书院越来越好,永远做孩子们温暖的避风港,让他们在这里收获知识,收获结伴成长的力量。”
——路路老师
“每天清晨,推开教室门,迎接我的总是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永远那样活泼又热情。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那份纯真的笑容、上课时努力挺直的小小身板、课后真诚放在我手中的作品,都化作最温暖的溪流,浸润着我的心田。这里的物质条件虽然有限,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他们懂得彼此照顾安慰,会在同伴摔倒时第一时间伸出小手,会在课后主动打扫教室的卫生。这些日常的点滴,让我重新理解了‘纯善’的含义……山外的世界很大,梦想可以很高,而知识是通往那里的桥梁。亲爱的孩子们,愿你们永远保有这份赤诚与坚韧。山风会记住我们的书声,溪流会映照你们的成长。”
——白杨老师
坚守初心 文化振兴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产业振兴的乡村振兴之路?福安爱故乡书院创始人缪光华老师在接受支教团采访时表示,教育是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性基础性作用。

图为福安市爱故乡书院创始人缪光华老师在接受支教团采访,杨子豪供图 2021年,中央文明办启动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福安爱故乡书院成为福建省首批挂牌点。书院着重挖掘乡村本土固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来自机关、高校和社会的志愿者资源,探索“社工+志愿者”服务体系,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努力以书院公共文化空间为重要载体,打造乡村“复兴少年宫”。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示范点,书院计划在未来整合周边闲置古厝,开发文创、品牌研学与民宿资源,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慈善小镇,走出一条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路。
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支教”?还是“教支”?爱故乡书院的张林夏老师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支教”,是支持当地教育的发展,当地的教育资源禀赋决定了当地的教育现状,支教难以长期持续;而“教支”,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去支持乡村本土的教育事业发展。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真正好的乡村支教,不是单纯给孩子们植入片面的答案,而是要用爱和温暖点燃孩子对知识、兴趣的渴求,让孩子们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爱回到故乡,让故乡更有力量!爱故乡书院的夏夜永远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印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福建支教团在闽东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播撒希望,构筑孩子们抵达梦想彼岸的坚实桥梁。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福建支教团在当地举办联欢晚会,并与缪光华(右5)和孟登迎(左5)二位指导老师合影,吴星月供图 供稿:包力格 汪卓 罗怡霖
图片:杨子豪 吴星月 王佳琦 王明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福建支教团
作者:包力格 汪卓 罗怡霖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在协作中读懂绿色责任
- 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红扬实践队在暑假开展了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后心得如下
- 07-20
- 童心塑闽韵,“教支”筑未来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
-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