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宣城“童梦舟楫,渡梦启航”儿童教育关爱帮扶团——孙可豪个人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在行囊里颠簸了一路,终于在2025年盛夏的宣城土地上有了具象注解。怀揣着总书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的嘱托,我带着这份信念加入三下乡队伍,踏上这片浸润着历史与生机的乡村大地。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调研支教,却没料到,田埂上的足迹、教室里的笑声,会在我青春里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让“知行合一”从书本上的教条,蜕变成血脉里流淌的认知。
活动伊始,我带领部分队员率先开展调研。武猖馆的斑驳壁画,静静诉说着世代相传的民俗故事,馆内被岁月打磨的祭祀器具,珍藏着乡土文化最本真的密码;定埠文化村的青石板路上,老人们坐在门槛上畅谈村庄变迁,眼角皱纹里藏着比教科书更生动的乡村史;中共郎溪县党校的红色展厅中,老照片与旧物件铺展着这片土地的革命记忆。我们沿田埂走进农户家,听大爷讲春耕秋收规律,看大娘编织竹篮。这些细碎瞬间让我领悟:乡村绝非抽象概念,而是由具体人物与鲜活故事构成的生命体。调研中,我学会以倾听代替判断,以观察代替想象——真实的乡村,既有历史沉淀的厚重,也满怀对新生的渴望。
转折发生在踏入黎明村村委时。孩子们背着书包涌进教室,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期待,让我瞬间明白:相较于记录往昔,我们更要为这里的未来播撒希望。此后日子里,我们教孩子们折扇子、涂鸦“七彩假期”,共读绘本故事,倾听他们与田野、星空的约定。职业认知课上,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一句“想当给庄稼看病的医生”,让我豁然开朗:支教不是单向给予,我们带着知识走进乡村,却被孩子们的纯粹向往上了生动一课——他们的憧憬,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火种。
支教中,我也经历过手忙脚乱:初次面对课堂突发状况的紧张,解释复杂知识点的焦虑,面对孩子们期待眼神的压力。但当他们把亲手绘制的画作塞进我手里,奶声奶气问“老师你明天还来吗”,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我渐渐领悟,教育的本质不是生硬灌输,而是温柔唤醒——唤醒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也唤醒我们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离村那天,孩子们追着车跑了很远,身影在田埂上渐成黑点。回望黎明村,村口的老槐树在风中轻轻摇曳,村委小院的五星红旗迎着晨光猎猎飘扬。这场旅程,让我触摸到乡村肌理,感受到教育的强大力量。我深知个人力量微薄,但那些共同创造的“七彩假期”,那些播在孩子心底的梦想种子,终会破土而出,成长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磅礴力量。
展望未来,我将带着这段经历前行。或许不会成为专职乡村教师,但对土地的敬畏、对孩子的爱心、对责任的担当,将永远扎根心底。乡村振兴从不是口号,它在每一次倾听村民心声的瞬间,在每一堂精心筹备的课程里,在每个年轻人为这片土地奉献的热忱中。而我们,必将成为浪潮中的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前路的光芒。
作者:孙可豪 来源:巢湖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