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宣城“童梦舟楫,渡梦启航”儿童教育关爱帮扶团——杨雯雯个人感悟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七月的皖南,蝉声织锦。我率巢湖学院“教育关爱团”十一名同伴踏入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开启了一场交织着汗水与感动的“三下乡”实践之旅。短短五日,我们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知识传递者蜕变为乡土文化的学习者与守护者,在童声笑语与古韵遗风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对教育帮扶、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切体悟。
初抵梅渚:肩上的担子与心中的热望
7月2日,我们背着沉甸甸的教具和给孩子们的礼物,抵达黎明村。与当地政府对接时,看到他们殷切的目光和孩子们好奇张望的小脸,那份“赋能乡村”的使命感瞬间变得沉甸甸的。我意识到,这趟旅程,远不止是完成一次社会实践任务,更是要用真心去触碰另一群人的生活,用知识去点燃可能的火花。那份出发前的豪情,在踏上这片土地时,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
课堂内外:以心换心的双向奔赴
7月3日、4日,支教的帷幕正式拉开。在黎明村的教室里,我们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尝试用“趣味”和“激励”敲开孩子们的心门。“贴纸奖励制”成了魔法棒——孩子们为了一枚小小的贴纸,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眼神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贴纸珍藏在本子里,那份纯真的珍视让我动容。更让我惊喜的是,我们将郎溪石佛山、龙须湖的风景明信片作为特别奖品。分发时,孩子们围着我,指着明信片上的画面叽叽喳喳:“老师,这湖为什么叫龙须湖?”“石佛山的石头真的像佛吗?”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教育帮扶,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更是播撒热爱家乡的种子!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单行道,而是用我们的热情去点燃他们的热情,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我们付出的汗水,换来了孩子们的笑脸和成长,这份回馈,千金难换。
田野寻根:触摸乡土文化的厚重与温度
7月5日、6日,我带领调研分队深入梅渚镇的肌理,进行文化走访。这趟“寻根”之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思考。我们在东湖生态公园、镜湖公园、国购等县城繁华商圈、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发放100份郎溪县乡村文化与支教融合对暑期留守儿童成长影响调研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现场答疑,广泛收集群众需求与建议,用笔尖记录真实声音。
   薪火相传:教育长河中的接力棒
实践的最后一天,充满了不舍与希望的交织。我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打扫教室,桌椅归位、教具分类,并告诉他们“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家”。这看似简单的劳动,也是一次生动的环保与秩序教育。更重要的环节,是与前来接力的安徽农业大学支教团队进行对接。我们和对方队长详细介绍了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当对方队长指着我们“非遗明信片融入奖励机制”的方案,由衷赞叹“这个创意太棒了,我们一定接力做下去!”时,我感到无比欣慰。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委会门前,两支不同高校站在黎明村村民委员会前合照,队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交相辉映。让我明白教育帮扶的真谛——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梅渚之行,是终点,更是起点。心灯已燃,前路可期。
 
 
作者:杨雯雯 来源:巢湖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以青春星火点亮乡野,用教育微光铺就振兴路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