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星火点亮乡野,用教育微光铺就振兴路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星益”圆梦服务队的暑期帮扶实践纪实
2025年6月26日—7月3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星益”圆梦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循着总书记的指引,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以“教育帮扶”为帆,以“文化传承”为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队员们带着青春的热忱与教育的初心,走进乡野大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在田埂与课堂间,书写着青年与乡村共成长的生动篇章。
澳角村:在山海之间读懂振兴密码
骄阳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服务队队员们的热忱。在漳州澳角村,服务队与澳角村共建“社会服务与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简约而庄重,这不仅是一块牌匾的交接,更是一份“教育助力乡村”的承诺。与村委会的座谈中,队员们认真聆听渔村的发展故事,从产业转型到政策落地,从村民期盼到未来规划,每一个细节都被细细记录——这些鲜活的素材,终将化为课堂上的案例,让更多学子读懂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走出会议室,队员们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与渔家小院以及海产品加工线。在泥土的芬芳与海风的咸涩中,他们与渔民拉家常,深入调研乡村振兴政策与教育资助政策的落地实效。当看到现代化的海洋捕捞船与高效的海产品加工线时,服务队深刻体会“特色产业是乡村经济的‘造血干细胞’”“教育是激活活力的‘催化剂’”的实践逻辑。
服务队循着总书记的福建足迹,走进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通过泛黄影像与斑驳遗物,深刻感悟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铮铮誓言和“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担当精神,校准教育帮扶初心,立誓以知识力量助力乡村发展。谷文昌精神恰与队员们“教育帮扶”的初心共振——原来,所有伟大的实践,都源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那些与民同甘共苦的往事,虽无言却重千钧,在队员们心中刻下“一心为民”的精神坐标。队员们默默立誓:要将这份“心中有民、行中有责”的精神,化作教育帮扶路上的动力,用知识的力量为乡村播撒希望。
服务队探访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庄严的关帝像,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在讲解中,队员们深入理解了关帝文化蕴含的忠诚、正义、仁爱等价值观及其教育意义。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教育则是守护根脉的“桥”。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教育帮扶不应只停留在知识传授,更要让乡村孩子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知忠义而明大德,懂仁爱而修小节。这份认知,让实践的意义更添厚重:未来的课堂上,关帝文化里的正能量,将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让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服务队踏入漳浦县陈秋日剪纸艺术馆,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剪纸构建的梦幻诗境。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宛如一首首凝固的诗篇,无声却有力地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陈燕榕老师的娓娓道来中,队员们仿佛沿着时光的长河逆流而上,循着剪刀在纸上留下的或流畅或曲折的轨迹,触摸到了漳浦剪纸三百年的历史脉络。从渔家女的绣花底稿到独立成派的艺术门类,这门指尖上的技艺,藏着闽南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基因,激发起队员们通过剪纸课程引入石狮乡村学校,让传统文化在更多青少年群体中指尖焕发新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让古法技艺在青春的指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本次实践中,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循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引,通过校地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乡村调研,收集到1753份有效数据。调研发现,农村国家资助政策普及存在短板,超85%受访村民对政策了解不足,知晓途径单一,主动宣传覆盖率低,与总书记“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有差距。针对这一情况,服务队响应“校地协同育人”号召,与当地村委会共建实践基地,围绕福建省“资助政策乡村行”目标长期合作,把政策温暖送到群众身边。未来,服务队将继续沿乡村振兴道路,通过邮寄张贴海报、设立村级宣传点等,推动“资助育人”目标落实,探索乡村教育帮扶新路径,让政策惠及更多家庭,努力实现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期望。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在乡土实践中拔节生长,走进乡野间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密码,寻找非遗传承中领悟到“教育帮扶,既要播撒知识的种子,更要守护文化的根脉”。未来,服务队将把实践收获转化为前行动力,以教育为舟、担当为帆,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航程中,续写属于青年的时代华章。
图文: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星益"圆梦服务队
拍摄员: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林长青
通讯员: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李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