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赴宣城“童梦舟楫,渡梦启航”儿童教育关爱帮扶团——李艳个人感悟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夏日的风裹着麦香,把我送到了梅渚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这段日子,从初遇时的陌生与期待,到离别时的不舍与笃定,乡村的土地像一本摊开的生命之书,在教育帮扶的耕耘里,在文化探寻的足迹中,让我读懂了成长的多重模样。
初到黎明村,“教育关爱服务团”的旗帜在村委小院扬起,孩子们的眼神里带着怯生,又藏不住满满的好奇。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望向我们时,我忽然明白此行的意义并非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先走进他们的世界,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课堂上,我和伙伴们努力把知识变得鲜活:我们带孩子们练简单的数独,是想让他们在填数字的过程里,慢慢摸到数学的趣味——原来数字排列也藏着规律,解出谜题时的成就感,能悄悄打开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让抽象的数字不再遥远,反而像藏着惊喜的小游戏,吸引着他们愿意再往前多走几步。防溺水宣讲时,我翻找真实案例、打磨情景模拟,希望孩子们能把“远离野外危险水域”“不独自下水”“遇险要大声呼救、找大人帮忙”这些话真正记在心里,不是听过就忘的口号,而是刻在日常里的警惕。当课后孩子追着问“还有啥安全小妙招”,看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我明白教育帮扶不是知识搬运,是用真心当钥匙,叩开对世界好奇的门。
我们在教室里辅导小朋友作业,遇到难题便指着题目细讲,等待他们自己解出,眼里的亮光是最好的回应。手工课上,彩纸黏土在手边,陪他们一起做手工捏小动物,作品虽歪扭,举着炫耀时的笑容却格外灿烂。课后,我们给他们准备了五子棋,五子棋对弈的笑声和落子声成了最动听的旋律。孩子们盯着棋盘,小脑袋飞速计算,输了就仰着头喊“老师再来一局”。这让我懂,教育魔力是用耐心创意,点燃知识之火。我们给予知识,孩子回以信任热爱,让我更知责任重量——教育帮扶是播希望种子,盼未来成遮荫树。
在郎溪县调研非遗传承,像轻轻推开一扇积着时光的故事之窗,每一缕阳光里都藏着文化的絮语。我们先走访周围的公园,转角处遇到一位保洁大爷正歇脚擦汗,听见我们聊到问卷里的云舞,他直起腰笑:“这我熟!姚村那龙,十几米长呢,竹篾得选三年的老料,扎的时候得绕着圈编,不然舞起来就软塌塌。”他放下扫帚比划起举龙首的姿势,“那会儿走街串巷,鼓声一敲,龙嘴里的珠子一晃,连三岁娃都追着跑。”阳光落在他扬起的手上,那些带着扫帚毛的指尖,仿佛还沾着当年扎龙灯的竹篾屑,让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成了带着烟火气的活历史。
后来我们来到当地商场,在商场休息区我们拿出问卷,先向一位拎着购物袋的阿姨说明:“您好,我们在做关于非遗的调查问卷,能麻烦您配合一下吗?”她点点头,我们逐条念问题,她边听边回应,我们在对应的选项旁打勾。我们拿着精心准备的问卷询问每一位路过的人,渐渐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配合我们顺利完成了问卷。在整理问卷时发现70%知晓、30%参与”,可见市民对传统文化的在意。这场调研,让我触到乡村文化根脉,懂得年轻这一辈要做聆听、记录、传播者,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活起来,是敬畏文化、守护乡村灵魂的使命。
实践结束那天空气里还飘着夏末的热意,我们收拾完东西准备离开时,听见不远处传来“明年还来吗?”我们回头见几个孩子站在不远处,手里还拿着我们送给他们的小礼物。我们笑着跟他们挥手,想说“会的”,话到嘴边却成了“你们要好好学习呀”。挥手告别后我们来到公交车站,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恍惚间这几天实践的时光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
团队协作里,为了给孩子们准备有趣的游戏,我们几个人凑在一起熬夜改PPT,有人查资料找灵感,有人画流程示意图,直到凌晨才敲定方案。做调研问卷时遇冷时互相拍拍肩打气。这些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日子,现在想起来格外踏实。和孩子们相处,满是纯粹感动。剪坏彩纸又要新纸的孩子,把歪扭作品塞给我,红着脸说“像奶奶教的花样”。临走时,他们也拿出精心准备的贺卡送给我们。小朋友们用质朴方式,让我懂教育是双向奔赴——我教给他们知识,他们回馈我最珍贵的信任依赖,让心底柔软与力量一同生长。
三下乡的日子,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课。乡村的孩子们用他们澄澈的眼睛和纯粹的笑容,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温度与力量,也让我逐渐明白,所谓的帮扶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平等相待、并肩同行的奔赴。未来的日子里,我愿意带着这份从乡土间汲取的热忱与感动,继续做知识与温暖的传递者,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见过最亮的眼眸、最真挚的心灵,它们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路。
 
 
作者:李艳 来源:巢湖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以青春星火点亮乡野,用教育微光铺就振兴路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