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在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十周年之际,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天堑变通途·山乡改新颜——云南独龙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三下乡团队围绕道路交通建设、地方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自媒体实践中的青年力量三个议题,于7月29日启程前往独龙江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和走访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公路隧道前的合影。赵茁男 摄
革命烈士初心不忘
从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十团进驻独龙江,到现在的独龙江边境派出所,70多年来,一代代独龙江“戍边人”以“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的理念,用行动践行“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初心。
7月31日,团队一行人来到巴坡烈士陵园,在八一建军节之际向八位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并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学习独龙江八烈士的事迹。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交通、繁多的毒虫,让八位烈士在不幸中牺牲。“士兵和烈士就在一线之间。”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道。在庄重的氛围下,团队成员开展了关于戍边传承、赓续血脉的主题演讲,在烈士陵前抒发对戍守边疆官兵的至高敬意。
图为独龙江烈士陵园的八名烈士简介。 刘怡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烈士陵园宣誓。 张默焓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烈士陵园合影。 代利 摄
图为独龙江烈士陵园墓志铭。 吴娥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烈士陵园进行主题演讲。 赵春月 摄
“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精神血脉薪火相传,忠诚热血秉持激扬;壮烈的过去不容忘记,崭新的未来仍待开辟。青年接起前人的火炬,播撒新的热血,年轻一代的戍边人也将继续用年轻的脚步去跋涉、用青春的汗水去守卫祖国的疆土,将红色的故事继续谱写。
学习边疆工作,传承奋斗精神
一、派出所·和谐鱼水情
1990年,独龙江公路通车;2014年,独龙江隧道贯通,彻底结束了大雪封山的历史;2019年独龙江边防派出所改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身份虽已转变,但派出所全体工作人员“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誓言未变,职责和使命没变。
8月1日,实践团来到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探访。户籍民警黄强为团队一行人介绍了当前派出所的主要业务和工作,在民警赵松的带领下,团队一行先后参观了派出所指挥室、执法办案区、荣誉室等地,详细了解了窗口服务的便民举措,近距离感受到了派出所民警的工作与生活。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创新工作‘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让我感受到了独龙江特色化的枫桥经验。这里的基层纠纷解决真正做到了‘调解不反弹、矛盾不上交’,很值得学习。”团队成员感概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边境派出所便民服务大厅采访。 高贵勋 摄
图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原址调解室。许沃锐 摄
实践团与边境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会上,新闻学院党委曹云雯副书记表示,希望未来能够与独龙江派出所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组织更多同学通过实习实践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闻学院将会有更多学生来到这里开展实践活动,用青春谱写独龙江的风采。
图为团队成员与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民警座谈。赵茁男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与民警合影。骆熠懿 摄
二、乡政府·奋斗引新篇
在独龙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征途中,独龙江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以及对贡山“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绘制了经济向好、生态健康、乡风文明、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8月1日,秉承着“学习边疆工作,传承奋斗精神”的希冀,实践团队与独龙江乡政府开展交流座谈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交流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与独龙江乡政府工作人员座谈。代利 摄
谈到公路对独龙江乡发展的重要意义时,干部们都先后提到了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前,生了病很难医治,小小的感冒都十分危险。”献九当村党总支书记新学文回忆道。独龙江乡新公路未建成前,当地人民难以就医,人均寿命仅30多岁。修建公路后,医疗资源大量涌入,当地医疗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乡亲们也有了外地就医的机会。独龙江公路搭起了保障人民健康的“生命线”,支撑着独龙乡人民砥砺前行,奋发图强。
教育是独龙江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柱。“小时候去县里上学要翻山越岭,而且雪季封山时也回不了乡里,只能寄宿在亲戚家。”乡政府宣传办杨晓明同志对团队成员描述了以前的教育情况。团队成员了解到,目前独龙江乡中心校实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基本义务教育保障,让所有孩子都“有书念,有学上”。独龙江峡谷目前已走出3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5名本科生,在各行各业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让团队更深刻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作用。
独龙江乡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独龙乡人民努力拼搏,创新发展的奋斗史。乡党委宣传委员陈露向团队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展情况:“我们积极实行‘一周三活动’计划——周一升国旗、整卫生,周三学政策、讲方针,周五搞文体、强精神等主题活动,真正做到‘感党恩、我奋斗、我幸福’。”如今,五星红旗已高挂在每家每户,独龙江畔的奋斗乐曲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续写着更恢弘的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乡彩虹桥前合影。 许沃锐 摄
三、博物馆·文化永铭记
中国独龙族博物馆记载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独龙族的社会文化历史。8月2日下午,三下乡团队前往中国独龙族博物馆,在乡政府宣传办主任杨时平的生动讲解下,从经济生产、文化生活和地理环境等方面深入了解学习了独龙江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化边疆幸福村跨越历程。
独龙族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东南部的独龙江,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独龙族还过着攀山越水的原始社会生活。其独特的原始信仰和一系列文化仪式构成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杨时平老师为三下乡团队介绍的独龙族“结绳记事,刻木请柬”风俗习惯,令成员们感到格外新奇与震撼。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独龙族习俗讲解。 吴娥 摄
2010年至今,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带领下,独龙族已基本实现“整乡整族脱贫致富,实现独龙江乡和独龙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在一幅幅壁画下,团队成员深深被独龙族的奋斗精神所鼓舞。新时代新征程,党的领导带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当代青年更应该投身于祖国建设中,为边疆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 赵春月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博物馆与乡政府工作人员合影。 骆熠懿 摄
作者: 张默焓,代利,高贵勋,赵茁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