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飞机落地是因为重力和阻力!”“VR 眼镜太神奇了,恐龙好像就在我眼前!”2025 年 7 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七彩能力树” 活力筑梦志愿服务队在如皋市城南花苑社区开展科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 VR 技术科普、飞行原理实践等趣味环节,以低成本、高互动的形式,为社区孩子打开科学探索之门,让抽象的科技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
VR 技术科普:亲手制作 “神奇眼镜”
“戴上这个眼镜,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志愿者柳颜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对 VR 技术的好奇心。在《虚拟现实》课堂上,柳颜首先通过生动的动画短片,向孩子们讲解 VR 技术的基本原理,用 “让眼睛看到虚拟场景,仿佛身临其境” 的通俗语言,帮助孩子理解 “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 三大特征。随后,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板、透镜等材料,宣布本次活动的核心任务 —— 制作简易 VR 眼镜。
然而,镜片组装成为了不小的挑战。“镜片总是装好又掉”,一年级的陈彦急得有些沮丧。柳颜看到后,立刻跪坐在课桌前,耐心地一次次示范组装步骤,手把手教他调整镜片位置:“镜片间距要精确到 6.5 厘米,这是分光成像的关键。” 在柳颜的指导下,陈彦终于成功固定好镜片。其他孩子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两人一组完成了 VR 眼镜制作。
当孩子们戴上自制的 VR 眼镜,观看 360° 过山车视频时,活动室里顿时响起阵阵惊呼声。“太快了!我好像真的在坐过山车!”“我看到恐龙了,它就在我旁边!” 每个孩子都沉浸在 VR 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中,体验时间结束后,大家仍意犹未尽,纷纷表示 “回家也要自己再做一个”。活动尾声,柳颜引导孩子们总结 VR 技术的特点,一年级学生吴雨桐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冯义辰小朋友更是坚定地说:“我以后要开发治疗近视的 VR 设备!”
飞行原理实践:纸飞机里学科学
“为什么有的纸飞机飞得远,有的总转圈?” 带着这个问题,志愿者孙鲍瑞开启了飞行原理实践课。他首先拿出重力、升力、推力、阻力模型,向孩子们讲解纸飞机飞行的基本物理原理。原本担心抽象的物理概念会让一年级孩子难以理解,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惊人的理解力。他们主动提出 “万物都有重力,重力来源于地球引力”,虽然不能准确说出 “升力”“推力” 等专业名词,却能用 “飞力”“动力” 等稚嫩的表述,表达对原理的初步认知,让志愿者倍感惊喜。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原理,孙鲍瑞现场演示纸飞机的折法,并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指导。“为什么我的飞机总转圈?” 谢袁禾拿着自己折的纸飞机,疑惑地问道。孙鲍瑞接过纸飞机,轻轻调整尾部:“你看,把尾部折 5 毫米上翘,就能平衡偏航力矩,飞机就不会转圈了。” 他边说边示范,谢袁禾按照方法调整后,纸飞机果然飞得更稳了。
随后,飞行竞赛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分成小组,积极调试自己的纸飞机,有的调整机翼弧度,有的改变配重位置,都希望自己的飞机能飞得更远、更稳。吴雨桐经过多次尝试,采用 “双三角翼” 设计增强飞机稳定性,最终凭借出色的飞行成绩夺冠。竞赛结束后,孙鲍瑞提问 “飞机为什么会落地”,孩子们纷纷回答 “因为有重力和阻力”,准确的答案证明他们真正掌握了课堂知识。孙鲍瑞表示,这种 “理论 - 实践 - 竞赛” 的模式,精准契合 STEAM 理念,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因材施教暖人心:科技教育有温度
科技启蒙活动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在课业辅导时段,志愿者杨丽发现有低年级孩子不识字,便耐心地将数学题逐字念给他们听;有绘画天赋的陈彦对文字作业兴趣不高,志愿者便允许他用画画代替文字作业,充分尊重孩子的特长与兴趣。“教育不是填充容器,而是点燃火焰。” 志愿者团队始终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个性化的指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技学习中找到乐趣,发挥潜能。
南京财经大学 “七彩能力树” 志愿服务队的科技启蒙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耐心细致的指导、温暖人心的关怀,让社区孩子近距离接触科技、感受科学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技探索的种子,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