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画卷里的乡土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郑秀云 罗素帆 叶嘉欣 欧施彤
画卷里的乡土
郑秀云
题记:连绵的高山间扬起一阵清风,拂过翠绿茶山,拂响梯田稻苗,吹散人们心中的燥热,为炎夏带来一丝沁人心脾的清凉。
第一卷:乡土印象
乡村的阳光,总是格外温柔,悄无声息地溜过窗棂,轻轻跃上少年的床榻,将一股暖意覆在他的眼睑。他被这温柔的触感唤醒,昨夜的梦如薄雾褪去,耳畔渐渐清晰的,是溪流与鸟鸣交织的晨曲——一首永恒的自然与文化之诗,正轻轻叩响他的世界。
旗帜之上,染着朝霞与乡土的光辉;旗帜之下,是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庞——那是比千言万语更铿锵的誓言。一颗颗怦然跳动的心,被裹在蓝色的志愿服中:既有叩问乡野的赤子之心,更有将“百千万工程”刻入茶园、写进梯田的坚定决心。这抹蓝,是天空倒映的溪水,也是我们献给乡村振兴最清澈的告白。
车轮碾过公路,将城市的喧嚣碾成身后渐行渐远的余音。车窗仿佛一副移动的画卷,高楼渐次退去,最终被连绵的青山温柔吞没。眼底的山水画卷徐徐铺展——远山如黛,梯田叠翠,云霭缭绕处,黑瓦木墙的过山瑶民居犹如从大地生长而出,层层叠叠,镌刻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我们正向那片山脊线上的斑驳诗篇行进,仿佛穿梭于时空的褶皱之中,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
我们的足迹穿过乡间小路,走进必背镇。街道整洁,树影斑驳,却似少了些青春的声响。我们的出现,引来廊下正低头刺绣的绣娘目光。她麦色的脸上漾开和蔼的笑,眼角的皱纹如梯田般层层展开:“好久没有年轻人来这儿了……”那一瞬间,她的眼神里有惊喜,有怀念,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
 
第二卷:青年足迹
 
晨光初醒,必背镇还浸在薄雾与鸟鸣声中。队员们整装待发,如溪流渗入土地般散入村寨、田埂与街巷。这一刻,我们不仅是行者,更是倾听者,用心聆听这片土地的心跳。
他们轻叩一扇扇斑驳的木门,与店主、老人、留守妇女围坐长谈。他们记录下村民对道路照明、消防设施、网络覆盖的殷切期盼,也写下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期待:“希望年轻人能回来”“希望我们的米能卖个好价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不只是冰冷的数据,更是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人生,是希望与等待的交织。。
他们走进瑶绣手工艺坊。指尖抚过绣片上繁复的纹样,队员轻声问:“这要绣多久?”“一张头巾,一个月。”绣娘低头笑了笑,手中的针线却未曾停歇,“机器一天能绣五十张,但机器绣不出祖先的故事。”她们沉默地聆听,听见针尖穿过布面的细响,也听见了一种文明微小而坚韧的呼吸,那呼吸里,是一个民族千年不绝的心跳。
他们踩进泥田,俯身触摸稻叶与芋头肥厚的叶片。梯田如绿浪接天,茶山云雾缭绕。他们测量土壤湿度、记录作物长势、询问种植成本与销售难题。一位农人指着远山,眼中闪烁着自豪与无奈交织的光芒:“我们这的茶,是山养出来的,耐泡、香!就是外面的人不知道。”那句话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坚守与遗憾。
——“只有真正沉下去,才能听见真实的声音。”周老师的话,在这一刻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图1】队员们在必背大村走访村民调查 
在桂坑尾村的梯田深处,队员们拉起测绳、展开记录表,如同一群年轻的“勘测师”,为土地“把脉”。他们记录海拔、温湿度、光照强度,也记录农人的叹息与笑容。
“我们的大米很好,但产量很低。”
“过山瑶茶是好茶,就越来越少人种了。”
“路太窄,晚上没有灯,我们一般不出门。”
这些声音,被郑重地写进调研报告,也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他们不仅是在收集数据,更是在阅读一部无声的乡村之书——每一页,都写着生存、坚守与希望,每一行,都浸透着汗水与期盼。
在茶农的带领下,他们向山顶的茶田进发。云雾缭绕中,他们测量、记录、提问,听茶农娓娓道来:“我们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靠天养地护。”队员们也听到了挑战:品牌影响力弱、市场渠道窄、年轻人不愿留下……但他们更看见了希望——一种扎根泥土、生长于双手的真实希望,那希望如茶芽般嫩绿,却有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图2】团队在过山瑶茶田中进行实地测量
 
乡村的热土,是红色的。这是一片沉默的课堂,没有喧哗,只有风穿过岩洞的低语,仿佛还回荡着七十年前的烽火。
他们走过游击队驻扎的岩洞、哨所旧址、秘密联络点,用手触摸石壁上的刻痕,用脚丈量这条曾经洒满热血的路。没有人说话,但每一个人都听见了——历史不是课本上的字句,而是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过的足迹与牺牲。“这是一种无声的震撼,”
队员后来写道,“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站在先辈的脚印上。”那一刻,青春与历史在此刻交汇,传承的使命在心中生根。


【图3】红七军经过必背半岗岭瑶寨遗址
 
这些日子里,我们不是“外来者”,不是“观察者”,我们是暂时停驻的云,是偶然经过的风,是愿意为一片土地停留片刻的、温柔而勇敢的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知文化,用智慧助力发展。”这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答案,是青春对乡土最深情的告白。
 
青年之足迹,不在于走了多远,而在于是否真正走进一片土地的记忆与命运之中。而我们,正在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温度。
 
第三卷:文化坚守
 
仪式中的坚守
我们走进瑶族盘王节市级传承人——赵良香师爷的家院。他正坐在木凳上,目光沉静,仿佛早已预料到我们的到来。院内墙上挂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依稀可见往日瑶歌瑶舞的热闹场景,而如今院中多了几分寂寥,少了几分喧哗,时光在这里仿佛慢下了脚步。
我们围坐交谈,赵师爷的声音如打开一部厚重的史书。
他细细讲述盘王节的来历,讲瑶人怎样迁徙、怎样靠山吃山、怎样借歌谣和祭祀铭记自己的根。他说,盘王节不只是唱歌跳舞,那是我们瑶人与天、与地、与祖先对话的方式……每一个字,都沉淀着岁月的分量。
最打动我们的,是他吟诵《春耕祝祷词》的那一刻:“盘王赐我三分地,春播一粒秋万粒,山风不卷田垄谷,雨水能润苗根基。”声音不高,却庄严肃穆,仿佛从岁月深处传来。
那一刻,屋子里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心跳。我们不再像是来采访的大学生,而像是几个坐在长辈跟前听故事的孩子,入了神,忘了时间……那一刻,仪式以最原始的方式,直击心灵。
他说,如今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愿意静心学这些老规矩的,越来越少了。“祖宗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儿断了啊。”他说得平淡,我们听得沉重。那句话里,是一个传承人对文化传承最深切的忧虑,也是一个时代无声的叹息。

告别时,他站在门口向我们挥手,身影瘦小,却如山岳般稳然。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要将这份坚守,永远刻在这片土地上。

【图4】赵良香老人向队员们吟诵盘王节经文
 
茶香中的坚守
初见盘伟珍师傅,是在她的茶叶加工坊。她系着围裙,手上沾着茶香,一见面就笑盈盈地招呼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茶!”那笑容里,有自豪,有热情,更有对这片茶山深沉的爱。
她带我们走进车间,一路讲解采茶、晾青的门道。她坚持种植原生态茶,沿用古法烘干,纯手工制作——只为最大程度保留过山瑶茶的本味,只因“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方式,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道理”。
她抓起一把新摘的茶叶轻嗅:“你们闻,这是山的气息、雨的味道、阳光的影子。”她说,茶不只是饮品,更是瑶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淳香的茶,如淳朴的过山瑶人,余韵悠长。
她坦言,必背镇曾经茶农众多,茶叶品质好、价格高,在那个月薪仅八百元的年代,茶叶能卖到四十元一斤高价。但如今年轻人觉得做茶辛苦,不愿留下,而她从未打算放弃。她说这些话时,眼神坚定如磐石:“我希望更多人回到家乡,共建家园,让过山瑶茶传承下去,让过山瑶文化源远流长。”
那一刻,她不仅是茶人,更是文化的守护者。

她没说大道理,但她守着这片茶山,就像守着一个不会消失的信念。茶香袅袅中,我们看见了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守,那是对祖先最深的敬意,也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图5】市级非遗传承人盘伟珍在茶叶加工车间向队员们演示讲解制茶工艺
 
无声的坚守
比起他们,瑶寨中的绣娘是更沉默的守护者。她们如深山中的幽兰,静默开放,不为谁欣赏,只为不负春光。
她们分散在各个村落,大多已年迈。每日闲时,便坐在木楼前或树影下,一针一线,静默地绣。不说话,少出门,几十年如一日。她们绣的纹样没有草稿,那是瑶族的“文字”。太阳纹、大树纹、女人纹……每一针都在记录祖先的来路、历经的山水、许下的心愿。一件绣衣,有时要绣一整年,是母亲送给女儿最珍贵的嫁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温度。
她们或许一生未走出大山,未上过电视,未拿过“传承人”的证书。她们只是绣,默默地绣,绣到眼睛花了、手抖了,也放不下那根针。那根针,连通的不仅是丝线,更是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有人问:“为什么还要绣?”她们只会笑笑说:“这是我们瑶人的衣服啊。不绣,以后谁还记得?”简单的话语,却重如千钧。那一针一线里,绣的是一个民族不肯遗忘的记忆。

【图6】必背镇绣娘展示反面绣法技艺
 
赵良香、盘伟珍,还有那些没留下名字的绣娘——他们不一样,又那么一样。他们都是这片土地上最普通的守护者,却做着最不普通的事。
他们都在做一件也许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事:在所有人都急着向前奔跑的时候,他们选择回头;在什么都讲效率、看收益的时代,他们选择慢下来、沉下去;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的时候,他们选择留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宏大计划。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吟诵那些没人听得懂的歌谣,制作那些看起来“不划算”的茶叶,绣那些再也没多少人穿的衣服。
可文化不就是这些吗?不是写在书里、挂在墙上的,而是活在普通人的日子里、长在他们的手上、传在他们孩子的记忆中的。它是呼吸,是心跳,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
他们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化坚守,不是一场运动、一个项目,而是一种选择——选择记住,选择不忘记,选择在无人喝彩时,依然做该做的事。这种选择,需要勇气,更需要信仰。
文化不是历史的回声,是依然活着的人,依然在做的事。此时此刻,就在这片土地上,有人正在用生命守护着文明的火种。
谨以此卷,致敬所有无声的坚守者。你们不语,却声音回响;你们无名,却光在人间。这光,虽微弱,却足以照亮一个民族的前路。
 
尾声
车窗外的风景再次更迭,青山的波浪渐次退去,终被城市楼宇接替。眼底的山水画卷徐徐收起,但乡村的清风、人们的笑容、灿烂的文化,早已深深镌刻在我心里。我们带走的,不是照片与数据,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与使命。

回望那片渐行渐远的青山,泪水模糊了视线。那里有最清澈的溪流,最翠绿的茶园,最金黄的梯田,最淳朴的人民,最动人的坚守。我们带走了山风的清凉,带走了茶香的余韵,带走了绣娘的笑容,更带走了那份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与责任。


【图7】团队在最美乡村桂坑尾村梯田合影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