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要到乡村去,了解国情民情,增长见识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的殷切嘱托,为青年学子指明了成长方向。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红穗燎原·粮韵岭城”乡村振兴实践团 ,怀揣着对乡土的热忱,踏上了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孟家村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以行动诠释 “青春田野行,从课本到田间” 的深刻内涵,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青春的印记。
7月13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带着课本里的知识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忱,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用脚步丈量发展现状,用倾听记录脱贫故事,在田间地头书写着属于青年的实践答卷。
一、脚踩黑土看发展:孟家村的现状素描
队员们分成小组,一边观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边与村民拉起家常。据了解,2017年以来孟家村全部村民都已搬家上楼,并且除了本职工作外每户村民还可获得额外土地收入。从住房条件的改善到经济收入的丰富,从村民脸上的笑容到言谈间的底气,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孟家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显著变化。
在与村两委干部的座谈中,实践团详细了解了村里的产业结构:以玉米种植为主导,辅以少量经济作物,近年来还尝试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我们的黑土肥沃,玉米品质好,但过去销路单一,价格也上不去。” 村支书的话道出了发展中的瓶颈,也让队员们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要 “看现状”,更要 “找问题”。
二、倾听奋斗声:脱贫故事里的孟家精神
在孟家村的脱贫故事里,“不等不靠、抱团实干” 的孟家精神格外动人。曾经的孟家村,土地零散、销路闭塞,村民们守着薄田发愁。孟家带头人王成书记看在眼里,带着乡亲们干起了第一件大事 —— 成立农机合作社。书记用打工赚来的钱买下旋耕机、播种机,统一耕作、统一管理,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还让亩产提高了三成。紧接着,孟家年轻人书记的女儿搭上电商快车,开起直播间,把土特产挂上网络平台。更让人点赞的是,他们建起农产品加工厂,让 “土疙瘩” 变成 “金宝贝”。如今的孟家村,机器轰鸣里藏着丰收的希望,快递单上写满致富的喜悦,孟家精神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三、问卷里的民声:把村民需求记在心上
为了更系统地了解村民的需求与期待,实践团还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种植意愿、技术需求、政策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大爷,您看这问卷上的问题,您觉得哪种病虫害最让您头疼?”“大姐,您希望村里组织什么样的农技培训?” 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问卷内容,遇到不识字的老人,就一条一条念给他们听,再认真记录答案。
“希望能多来些技术员指导,讲讲新的种植方法。”“想知道玉米怎么卖能更赚钱。” 一张张问卷收集上来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实践团后续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发展建议提供了最鲜活的依据。
离开孟家村时,实践团的同学们带着沉甸甸的调研资料和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踏上归途。他们知道,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孟家村的黑土上,不仅生长着茁壮的玉米,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而青年学子的肩上,扛着的是用知识服务乡土、用青春助力振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