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访昆山昆曲,感悟非遗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奚欢
  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多地,走进“非遗”。其中,在江苏昆山,开展了“寻韵昆曲艺术,探千年文化基因”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挖掘昆曲文化内涵,探索其当代传承与创新路径。
  团队首站来到昆山当代昆剧院,“水磨调”婉转的旋律在剧院内流淌,昆曲表演艺术尽显精妙。队员们全程观摩排练,从唱腔的精准把控,到身段的细腻演绎,再到服饰妆容的精心雕琢,每一处都展现着艺术家们的深厚功底。期间,团队与昆曲非遗传承人交流,传承人提及,正仪、婉转细腻、百戏之师是昆曲的关键词,而传承最大挑战在于深度体验缺失,多数观众仅通过短视频接触昆曲,却难以掌握其“唱念做打”的精髓。昆山虽有“小昆班”培养少儿,但更需打破“昆曲高不可攀”的认知。就像博物馆开展的“非遗手作活动”,把戏服刺绣、脸谱绘制转化为趣味体验,助力年轻人亲近传统,“让年轻人从动手开始,慢慢走进昆曲的世界,了解背后的文化,这是很好的尝试。”传承人说道。
   随后,实践团队走进昆曲文化创意产业园,这里将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昆曲艺术融合,全息投影、VR体验让《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重现魅力,成为昆曲走向世界的窗口。队员们参与昆曲工作坊,亲手体验水袖功与扇子功,在“游园惊梦”互动里深化对昆曲美学的认知。昆曲非遗传承人分享,昆曲学习对提升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有独特价值,为青年接触传统文化开辟新途径,“年轻人接触昆曲,能从中学到很多古典的美学知识,这对他们自身素养提升很有帮助。
  昆山戏曲博物馆是实践的重要一站,馆内珍藏的戏服、乐器、剧本等文物,跨越明清至今,系统展现昆曲发展历程。明代《浣纱记》手抄本、清代“同光十三绝”画像等珍贵文物,让队员们直观感受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
  在与昆山市民交流中,一位市民回忆:“小时候在庙会第一次听昆曲,只觉得咿咿呀呀、花花绿绿,像老古董。”而如今,随着昆曲院、亭林园惠民演出普及,这种“疏离感”渐成自豪,“虽听不懂全部,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昆山的金字招牌!” 当下昆曲受众以中老年为主,年轻群体认知不足,不过昆曲非遗传承人正通过“小昆班”培养少儿,还推出戏服刺绣、脸谱绘制等手作体验,打破“昆曲高不可攀”印象,努力让年轻人“入戏” 。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经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全面认识到昆曲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价值。其古典美学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为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创新发展提供范式,也为非遗保护研究积累一手资料。从市民情结看,昆曲是昆山乃至江南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在创新传播上,数字技术赋能让昆曲换发新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昆曲传承,既要守护“水磨调”的韵味,也要借新媒体和年轻化表达,让这株六百年艺术幽兰持续芬芳,在全球舞台绽放更璀璨光芒,正如团队感悟:“昆曲是江南的魂,更是中国的根——它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热爱。”
(通讯员 奚欢)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