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火铸传奇,今与古共传承
七月的鲁东平原,暑气蒸腾得像一口刚揭开盖的大蒸锅。当“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暑期社会团队踩着发烫的柏油路,第一次踏入探寻山东黑陶非遗之旅时,谁也没想到,这场与泥土和火焰的邂逅,会以光影为笔,在大家心里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作为团队里负责剪辑线下实践视频的成员,我原以为自己只是这场非遗探索中的 “记录者”,却在一遍遍回看镜头、拼接片段的过程 里,成了离传承故事最近的 “倾听者”。
初入山东博物馆,那座知识与历史交织的殿堂,我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讲解员揭开山东黑陶神秘的面纱。讲解员身着整洁的制服,神情庄重,她的声音宛如山间清泉,清脆又带着厚重的底蕴,缓缓流淌在展厅的每一处角落。“各位,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便是山东黑陶的代表之作 —— 蛋壳黑陶高柄杯。” 她的手指轻轻指向展柜,那里,一件精致的黑陶杯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神秘的光泽。
“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的先民们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技艺,创造出了这一绝世珍宝。” 讲解员娓娓道来,“大家看这陶杯,通高 17 厘米,口径 11.9 厘米,柄高 13.2 厘米 ,杯部似草帽状,宽沿、深腹,柄部呈圆筒状,装饰着平行排列的凹弦纹。它造型精巧,器壁匀称,里外透黑,外表打磨得光泽照人。” 她介绍,制作黑陶的陶土取自河湖中沉积的细泥,需经反复淘洗,质地细密,不见丝毫杂质,这才成就了其细腻的质感。
“而最为神奇的,当属它薄如蛋壳的杯壁。” 讲解员的语气中满是惊叹,“这件蛋壳黑陶杯的器壁最薄处仅有 0.2 毫米,极轻极薄,制作工艺难度极高。在烧制时,需经过高温,并采用独特的渗炭技术。” 她还告诉我们,蛋壳黑陶一般出土于大中型墓葬,是当时高规制的礼器之一,不仅体现了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更反映出礼制的形成与发展,被誉为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在讲解过程中,我手中的镜头紧紧跟随着讲解员的话语,捕捉着黑陶杯的每一处细节,那细腻的纹理、流畅的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剪辑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团队拍摄了近百个小时的素材,从博物馆内观众们驻足凝视黑陶展品的专注神情,到非遗工坊里传承人专注创作的身影,从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对黑陶表现出的好奇与兴奋,到学者们探讨黑陶文化时的激昂与深入。最初的剪辑思路总想着 “炫技”,用快节奏的转场和花哨的特效串联片段,但当我把镜头中黑陶杯的细节画面逐帧放慢后,突然发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那薄如蝉翼的杯壁,对着光源举起时,能清晰地看见对面人的指纹;杯身上细微的雕刻纹路,在放大后呈现出的是先民们对美的执着追求。这些画面,无需多余的修饰,其本身就蕴含着跨越千年的魅力。 剪辑过程中,我们视频组的小群成为交流的平台,组员们实时分享剪辑的心得感悟,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克服解决。
如今视频早已发布在网络平台,数据或许不算亮眼,但后台有条留言让我记到现在:“看到黑陶杯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回了几千年前,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 原来,那些镜头里的黑陶器物、讲解的话语、传承人的坚守,早已悄悄越过屏幕,触碰到了更多人心里藏着的文化根脉。这场暑期实践于我而言,不再是完成一份作业那么简单。当指尖在剪辑软件的时间轴上滑动时,我剪辑的哪里只是视频,分明是一代代手艺人用生命焐热的传承脉络。而那些藏在镜头里的温度,终将像黑陶窑火一样,在更多人心里,点燃不灭的光。
(通讯员 戴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