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间见匠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实践队探访苏州丝绸文化
2025年6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队3名队员,走进江苏省苏州市,探访苏州丝绸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实物考证等方式,了解苏州丝绸从历史到当代的发展脉络。
队员们到达苏州丝绸博物馆时,正巧有一位志愿者要开始讲解,志愿者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她穿着旗袍,举手投足都十分有优雅。据她说,她已经做志愿者十几年了,她不仅在苏州丝绸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还在苏州博物馆等其他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提供志愿讲解服务,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讲解员。
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内,时间仿佛沿着丝线回溯。队员们首先驻足于新石器时代的“绫罗残片”展区,玻璃展柜中,距今4000多年的丝绸残片虽已褪色,但纹路仍清晰可辨。展牌上的文字说明显示,这些残片出土于苏州草鞋山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丝绸制品。展厅灯光特意调至柔和的暖黄色,既保护了文物,又让织物上的暗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现场的志愿者奶奶给队员介绍:“这些丝线的捻度非常均匀,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成熟的纺丝技术。”
在“明清宫廷用丝”展区,一件孔雀绿妆花缎龙袍复原件引得队员们驻足良久。龙袍通身用金线织出九条游龙,龙鳞以“盘金绣”工艺呈现,远看如鱼鳞般层层叠叠,近看则能发现每片鳞甲都由三股金线缠绕而成。展柜旁的屏幕循环播放着复原织造过程:两名织工分站织机两侧,一人负责经线张力,一人操控花楼提花。“这件龙袍光是复原就用了8个月。”队员们惊呼:“难怪古人说‘织锦成文,价如金帛’,这背后是难以想象的时间成本。”
博物馆的“古代织坊复原区”是最让队员们感兴趣的区域。这里按照清代苏州织造局的布局,复原了完整的手工织绸流程:从煮茧、缫丝到络丝、整经,再到最后的织造,每个环节都摆放着实物工具。在缫丝区,一口直径约1.5米的大铁锅旁,立着一架老式脚踏缫丝车,木轮上还缠着几缕泛黄的丝线。志愿者奶奶给我们细心介绍“你看这铁锅底部的弧度,刚好能让蚕茧均匀受热,水温控制在60℃左右才能抽出完整的丝。”她指着锅沿的刻度线说,这些细节设计里藏着古人的智慧。
织造区中央,一架高约3米的云锦大花楼织机格外醒目。织机上还搭着半幅未完成的锦缎,经线垂落,纬线按颜色分类缠绕在数十个竹梭上。“这台织机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在上提拉花,一人在下投梭,一天最多织5厘米。”志愿者奶奶解释道。
实践队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那些在博物馆里见到的文物、在工坊里见证的技艺,都变成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志愿者奶奶对我们说:“丝绸的魅力,不仅在于流光溢彩的表象,更在于从丝线到织物中凝结的匠人智慧。”此次苏州之行,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丝绸文化,更让他们明白,保护非遗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继续绽放光彩。
通讯员 袁昳玮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