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木上生花述古今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张凯
  暑假前,“泰州木雕”于我不过是个遥远而模糊的名词,蜷缩于地方非遗名录的一角,泛着古旧微光。而今,当指尖真实触摸过木胚的温润纹理,目睹刻刀在匠人手中如生命般游走,木屑如时光碎屑般飞舞,这个词汇便在我心中轰然苏醒,化作木纹间流淌的江河、刀锋下绽放的花朵,刻入灵魂的深处。这次深入泰州木雕世界的实践之旅,不仅让我得以窥见一门精绝技艺的堂奥,更点燃了守护文化薪火的深切自觉。泰州,苏中里下河之门户,历史上庙宇道观林立,商号府第云集。当建筑与装饰艺术在此蓬勃生长,木雕便应运而兴。神佛宝相、雕花门窗、案头清供……无不需要匠人巧手点化。正是在这片沃土上,泰州木雕根深叶茂。其前身可追溯至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帅仿乐创立的帅氏木雕“世泽堂”。悠悠二百年,世泽堂历经风雨沧桑,作为泰州首批老字号与省级非遗保护单位,它早已超越匠坊,成为泰州民间艺术瑰宝与苏中文化的重要地标。

  踏进世泽雕艺园,仿佛步入时光隧道,浓郁的木香如丝如缕,瞬间将人温柔包裹。园内陈列着诸多作品,人物、花鸟、亭台楼阁……无不在木上演绎着古老而鲜活的故事。移步至工坊,眼前景象令人屏息:一位老匠人俯身于宽大木案前,手持刻刀,神情专注如入无人之境。刀锋在深色胡桃木上轻盈流转,木屑如细雪般簌簌飘落。不过须臾之间,溱湖的芦苇、摇曳的舟影便在木面上渐渐舒展,生动得仿佛能听到湖风穿过苇丛的窸窣之声。匠人轻声道:“泰州木雕讲究‘依木赋形’,刀下纹路得顺着树木生长的筋骨脉络,就像做人做事,也要循着自己的本心。”此情此语,恰如一道微光,照亮了这古老技艺背后蕴藏的朴素而深沉的东方哲学。

  随后的访谈中,我们进一步触摸到泰州木雕的灵魂。传承人介绍道,其核心技艺在于“相木”与“透雕”。相木需慧眼识材,读懂木材的脾气禀赋;而透雕则要求刻刀在厚不过寸许的木板上雕琢出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的立体世界,其精微之处,纤毫毕现,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当目光掠过墙角那些静静蒙尘、形态各异的传统刻刀与工具,一丝忧虑悄然爬上心头:在这个追求即时与效率的喧嚣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一块沉默的木头倾注数十个日夜的耐心与深情?

  保护,是为了让这承载着望海楼飞檐、老街砖缝记忆的刻痕永不褪色;而创新,则是要让古老的木雕重新开口,讲述当代人能听懂的故事。实践尾声,我们参与了关于木雕文创开发的头脑风暴。讨论中豁然开朗:何不将泰州木雕的传统纹样——如象征吉祥的缠枝莲纹、灵动的水乡意象——融入日常书签、雅致杯垫或精巧文具?让年轻人在翻阅书页、端起茶杯的寻常瞬间,指尖便能悄然触碰到泰州大地的温度与历史的脉搏。这或许正是古老技艺融入当下、薪火相传的一条温情路径。

  刀凿声声,在木间凿刻的何止是花鸟人物?那是历史年轮的复刻,是泰州人精神图谱的无声言说,更是文化血脉在器物上的坚韧延绵。守护木雕,不仅需要博物馆的恒温恒湿,更需要我们在日常呼吸中为它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当以“依木赋形”的智慧,循文化根脉,大胆融汇时代新声。让泰州木雕这株古树,既能深扎传统的沃土,亦能伸展新枝,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永恒的生命之花——让每一次指尖的触摸,都成为一次跨越时光的文化回响与青春承诺。

(通讯员 张凯)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