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泰州世泽雕艺园,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帅春燕,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创新。当天下午,实践团队在泰州斜桥社区就“匠艺薪传,木韵生魂”的主题开展非遗木雕的宣讲,旨在向居民普及非遗木雕文化,讲述匠人精神与实践故事。
一凿一刻间 木上生花四十年
步入雕艺园工作室,淡淡的檀木香气萦绕其间。雕刻师傅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三十余把形状各异的刻刀,每把都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帅春燕正专注地在一块红木上雕刻,见到来访的学生,他放下手中的平口凿,带领学生们进入他的木雕展厅。他指着一件自己的得意作品《彩绘群鸟》介绍道:“这件作品选用东北上等椴木,木质细腻,不易开裂,鸟儿羽毛的纹理采用微雕工艺,需要上千次精细雕琢。”
帅春燕16岁随父学艺,至今已有38年雕刻经验。他在展厅里一边带领我们参观,一边将展厅里木雕作品的故事娓娓道来。走到一个角落,他指着一件深褐色的《合乐悠悠》木雕介绍道:“这件作品获得了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选用罕见的5000年古沉木雕刻而成,木质坚硬,色泽乌黑华贵。
作品中央雕刻着“和合二仙”的形象,一个手持荷花,一个捧着圆盒。帅春燕说:“开脸是最难的,尤其是这么小的作品,每一刀都关乎成败。”他拿起一块黄杨木边角料现场演示雕刻技法,右手执平口凿,左手拇指抵住刀背,手腕灵活转动间,一个孩童的轮廓渐渐显现。
“这件作品虽然只有42厘米高,但我整整雕了一年。”帅春燕解释道,“古沉木质地特殊,雕刻时要考虑木纹走向和收缩率。”围观的学子们屏息凝视,只听见刻刀与木料摩擦的细微声响。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木雕展厅内,帅春燕特别介绍了他的代表作《菩提达摩》和《一团和气》,这两件作品均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菩提达摩》展现禅意,刀法流畅;《一团和气》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
展厅中央的《彩绘木雕鸟》格外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不仅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还作为江苏文化代表亮相2025年大阪世博会。帅春燕介绍:“这件作品以东北上等椴木为材料,每片羽毛都经过精细雕琢,既保留木质天然美感,又增添绚丽色彩。”此作品经过卸料、烘干、雕刻、打磨、彩绘等多道手工工序,最终呈现栩栩如生的效果。
在参观木雕展览时,帅春燕还指出,木雕技艺需要不断创新,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不断发展。“有许多客户找我定制家具,因为木雕的家具美观且耐用。”说到此处,帅春燕展现出自豪的笑容。
非遗文化进社区
下午的斜桥社区活动室里,20多位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在会议桌前,倾听实践队员介绍的中国非遗文化。实践团队成员陆曦愉和李雨鲜用PPT分别介绍展示了非遗木雕的定义和历史渊源、非遗木雕的技法和运用、非遗木雕的分布和传承以及非遗木雕的精神与实践印证。
“大家猜猜这块木板有什么用?”队员李雨鲜指着投影仪上一块雕有蝙蝠纹的木板。见听众们纷纷摇头,她解释:“这是‘门簪’,古代大门上的装饰,蝙蝠寓意‘福到’。”听完实践队员的介绍,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感慨:“以前只觉得老房子好看,今天才知道每个花纹都有讲究。”
在宣讲中,实践成员还具体提到了泰州非遗木雕的实践成果,如泰州望海楼。在这栋泰州地标性建筑望海楼的重建工程中,木雕师傅张震带领团队,严格按照传统建筑木雕的规制和技法,承担了望海楼大量木雕构件的设计、雕刻和安装工作。这些构件(如门窗、挂落、梁枋装饰等)精美绝伦,完美再现了泰州传统建筑木雕的艺术风采,成为望海楼古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大型工程的成功,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坚守传统、匠心传承精神的最佳证明。张震以及其团队的创造,让古老的非遗木雕技艺在现代地标上焕发新生。
本次宣讲活动,不仅丰富了实践队员们的学识,让人们了解了非遗木雕这项技艺,更是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因此不断延续,让中国的非遗精神得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通讯员:陆曦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