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丝缕间的文脉传承
2025年6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川,文脉灌云川”实践队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非遗调研实践活动。队员们希望通过自主参观馆藏展品、梳理文献资料,近距离感受苏州丝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厚度与艺术魅力,探寻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存轨迹。
推开博物馆厚重的木门,一股沉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光线柔和,数千件与丝绸相关的展品在展柜中静静陈列,从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纺轮,到春秋战国的织锦残片,再到明清时期的宫廷缎匹,时间的跨度在丝线交织中被清晰丈量。实践队队员们沿着“蚕桑育养—丝线纺染—织物织造—服饰应用”的展陈脉络缓缓前行,不时在展品前驻足,有人用手机拍摄织物的纹样细节,有人在笔记本上勾画织机的结构草图,还有人对着展品说明牌轻声交流。
在古代织机展区,一架复原的宋代小花楼织机占据了展厅的中心位置。这架高约3米的木织机由上千个部件构成,黑色的木材上仍能看到细密的木纹和磨损的痕迹,经线从顶部的经轴垂下,如同瀑布般整齐排列。队员们围着织机仔细观察,有人伸手轻触那些光滑的木梭,想象着数百年前织工们站在机前,脚踩踏板、手抛木梭的场景。展柜旁的图文介绍显示,这种织机需要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在上提拉经线形成纹路,一人在下投掷木梭织造,一天最多只能织出数寸面料,所谓“寸锦寸金”便源于此。
明清服饰展区的玻璃柜内,两件彩绣云肩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云肩主体以黑底为衬,其上绣满色彩艳丽的花纹,针法细腻,图案栩栩如生,边缘呈花瓣状层叠展开,造型别致。旁边的说明牌标注着,云肩采用了多种刺绣针法,能让图案富有立体与灵动之感,是苏州丝绸技艺“精”的体现。队员们凑得更近,试图看清那些交错的丝线如何勾勒出花朵的轮廓,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
近代丝绸展区则展现了更生活化的场景。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梳妆台复原场景中,摆放着丝绸手帕、织锦镜套和缎面坤包,旁边的广告牌上印着“苏杭佳绸,衣被天下”的字样。队员们发现,这一时期的丝绸图案明显趋向简约,几何纹、细条纹取代了繁复的缠枝纹,面料也更轻薄透气。一组对比图显示,同一时期出口海外的丝绸围巾上,开始出现西方油画中的风景图案,传统的苏绣针法与异域题材碰撞出别样的美感。
图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内展出的唐代“花鸟纹锦”与“绿地狻猊纹印花纱”。韩思佳 供图
在现代创新展区,队员们看到了丝绸与当代生活的连接。一面展示墙上挂满了各式丝绸制品:有用桑蚕丝与石墨烯结合制成的抗菌枕套,有印着二维码的丝绸书签,还有将苏州园林窗棂图案抽象化设计的领带。展柜内的一块灰色丝绸面料引起了讨论,标签上写着“水洗桑蚕丝”,说明这种面料经过特殊处理,解决了传统丝绸易皱、难打理的问题。有队员用手指轻轻抚摸,发现其质感比传统丝绸更挺括,却依然保留着丝织品特有的柔滑。
博物馆的文献区存放着大量关于丝绸技艺的古籍和档案。队员们在这里找到了几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织造图谱,泛黄的宣纸上用毛笔绘制着各色纹样,旁边标注着丝线的配色和织造方法。其中一本《苏绣针法要诀》中,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平针、乱针、打籽等数十种针法,书页边缘还有前人用红笔做的批注。有队员特意拍下其中一页关于“虚实针”的记载,这种针法能让图案产生渐变的效果,如今在不少现代服饰设计中仍能见到影子。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不时在展厅的休息区交流感受。有人提到,古代丝绸上的许多图案都蕴含着吉祥寓意,比如蝙蝠与铜钱组合代表“福在眼前”,牡丹与凤凰搭配象征“富贵吉祥”,这些图案其实是古人生活态度的表达。也有人注意到,不同朝代的丝绸色彩变化与当时的染色技术密切相关,唐代的浓艳得益于植物染料的丰富,清代的雅致则与染色工艺的成熟有关。还有队员发现,展厅里不少近代丝绸展品来自民间捐赠,其中一件民国时期的丝绸被面,捐赠者在说明中写道:“这是母亲的嫁妆,伴随她度过了大半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丝绸的美。”
在博物馆的出口处,有一个小型的丝绸文创区。队员们看到,这里的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既有面向普通游客的丝绸书签、笔记本,也有面向收藏者的缂丝摆件、苏绣挂画。一个年轻的店员正在整理货架,她告诉队员们,近年来带有传统纹样的丝绸文创销量逐年上升,尤其是年轻人购买居多,“很多人买回去不是为了实用,而是觉得这些图案好看,能想起老苏州的样子”。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窗洒在门前的石板路上,队员们手中的笔记本已记得满满当当。从蚕宝宝吐出的第一缕丝,到织机上经纬交织的纹样,再到穿在身上的霓裳,苏州丝绸的故事在一件件展品中流淌。队员们明白,这些安静陈列的丝绸不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活着的历史——它们曾见证过繁华的市井,陪伴过寻常的日子,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将千年文脉继续传递下去。
(通讯员 严翌文)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