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曲漾昆山 艺承古今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汪柏含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走进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开展以“探寻戏曲之美,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采访工作人员、观摩演出、近距离接触戏服道具等方式,触摸到了昆山戏曲跳动的脉搏。
  踏入昆山百戏戏曲博物馆,仿若步入戏曲的历史长河。它坐落于昆曲发源地,承载着千载戏曲风华。馆内明清戏服、古老曲谱等珍贵文物,诉说往昔戏台盛景;通史厅回溯从先秦巫傩到现代戏曲的发展脉络,专题厅集齐348个剧种资料,呈现“百戏”大观。漫步其中,便能触摸戏曲发展的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走进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的交流区,实践团队队长与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的负责人开展了一场关于昆山戏曲传承的深度对话。桌上文件记录着戏曲推广的规划,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让年轻人觉得它“有趣”而非“古老”。桌上的文件在午后阳光下泛着微光,字里行间藏着让昆山戏曲在新时代流转的密码。
  昆山的戏台是时光的留声机。元末的月夜,勾栏瓦舍里初成的昆曲惊了流萤;明清的灯影中,《牡丹亭》的唱段绕着飞檐打转。草台班子曾让乡野巷陌飘起水袖香,戏楼雅座里,士大夫为一句唱词拍案。而今老戏骨开嗓,余韵撞在古戏台柱上,仍能震落时光的尘埃。实践团队成员现场观摩戏曲演出,舞台上,演员们扮相精美,水袖轻扬间,演绎着古老故事。经典剧目里,角色的一唱一和、一招一式,传递着细腻情感与文化底蕴。演出结束,实践团队成员感慨道:“以前觉得戏曲离自己远,现场看才懂它的美,每个动作都是艺术 。” 戏曲演员们用精湛技艺,让传统戏曲焕发光彩,也让实践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昆山戏曲服饰是流动的历史画卷。素纱戏衣浸着元末水磨调的清韵,蟒袍上的金线绣出明清戏台的繁华。水袖轻扬时,绣样里藏着《牡丹亭》的梅影。一针一线缝缀着百年匠心,让观者在衣袂翻飞间,触到戏曲穿越时光的温度。在戏曲后台及道具陈列区,实践团队成员近距离接触昆曲的戏服和头饰。精致的戏服上,刺绣栩栩如生,不同颜色、纹样对应着戏曲角色身份。这些戏服制作讲究,一针一线都有门道,传承着传统工艺。头饰造型独特,装饰华美,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忆。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触摸戏服质地,观察细节,感受昆山戏曲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前,“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团队的青春身影与戏曲古韵交汇。队旗扬起,团队成员们带着对戏曲文化的热忱而来。在这里,古老戏曲的余韵仍在厅堂流转,年轻的目光将探寻戏曲服饰的精巧、演出的魅力,让百年传承的昆山戏曲,借青春之力,在新时代续写雅韵文脉的动人故事。
  昆山戏曲,从古时勾栏瓦舍的余音,流转到今日年轻人的镜头与耳旁。水磨调里,既有明代文人的风雅情长,也藏着当代人对传统的新解。旧戏服在光影中重生,新唱段借网络传扬,古与今在此共鸣。这腔穿越六百年的声韵,从未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永远向着时代敞开的怀抱——因为真正的传承,是让过去的热爱,持续点亮当下与未来的光。
(通讯员 汪柏含)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