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丝绸博物馆聆听千年丝语
2025年6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暑期实践“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苏州队的同学们满怀期待,踏入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寻丝绸文化之旅。
一进博物馆,历史馆内柔和的灯光下,一件件丝绸文物展现在实践队员眼前,仿佛在诉说着悠悠往事。战国时期的缂丝长绫,细密的纹理与古朴的纹样,无声地展现着那个时代的审美与工艺; 汉代广袖裙舒展大气,暗纹中若隐若现的茱萸图案,仿佛带着千年的芬芳;明清丝织蟒袍更是华贵非常,金线绣制的蟒纹与五彩丝线勾勒的海水江崖纹,尽显皇家威严。志愿者面带微笑地为队员们讲解:“大家看这件缂丝长绫,缂丝技艺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每一道纬线的穿梭都需极为精细,稍有差错,便前功尽弃 。”实践队员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阵阵惊叹,难以想象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竟能创造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工艺。
随着志愿者的脚步,实践队员来到蚕桑文化展区。展墙上,一幅幅精美的插画描绘着从种植桑树、养蚕到缫丝的全过程。志愿者指着插画,娓娓道来:“桑树是丝绸之源,古人对桑树的栽培十分讲究。而蚕,更是被视为‘天虫’,从蚕卵孵化开始,每一个生长阶段都关乎着最终蚕丝的品质。”她拿起一旁的蚕茧模型,继续说道:“别看这小小的蚕茧,要经过选茧、煮茧、缫丝等多道工序,才能将其中的蚕丝抽出,制成可以织造的丝线。每一根丝线,都凝聚着古人无数的心血。”
在织染坊与贡织院的复原场景前,木质的织机古朴厚重,色彩斑斓的染料罐整齐排列,仿佛将古代丝绸织造的繁忙景象重现眼前。志愿者站在巨大的花楼织机旁,生动地讲述:“这花楼织机织造时,需要两人配合,楼上的人负责提花,楼下的人负责投梭引纬。织造一幅复杂的云锦,往往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这些染料,大多取自天然的植物与矿物,像这茜草染出的红色,既鲜艳又持久,承载着古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实践队员围在志愿者身边,一边仔细观察着场景中的细节,一边想象着千年前这里机杼声声、染料飘香的热闹场景。
来到非遗文化展厅,墙上展示着一幅幅精美的丝绸艺术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志愿者指着其中一幅双面异色绣作品,满是自豪地介绍:“这双面异色绣,在同一幅作品的正反两面,呈现出不同的图案与色彩,针法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传统技艺能够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实践队员们纷纷凑上前,近距离欣赏这些巧夺天工的作品,对传统技艺的精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临近中午,实践之旅接近尾声。实践队员们走出博物馆,心中满是对丝绸文化的敬畏与赞叹。这次探访,在志愿者的精彩讲解下,他们深入了解了丝绸文化的历史脉络、制作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传统丝绸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他们表示,未来将积极行动起来,为丝绸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一千年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 李王朕)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