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聚焦产业一线,赋能专业成长——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赴辽宁鞍山社会实践团暑期行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
    来源: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赴辽宁鞍山社会实践团
       在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团委书记李炳熠老师的指导下,冶金学院赴辽宁鞍山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7日正式前往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开展实践。             
       实践团抵达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后,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会议交流,经此次访谈深入了解到企业在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的宝贵经验。
鞍钢矿业建议高校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教学体系,以校企共建研究院、实验室等平台为枢纽,开设“特色班”、“兴趣班”,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才供给侧改革。同时,鞍钢矿业鼓励在校生勇担使命,积极参与“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四类原创技术攻关,在实践中淬炼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相继参观了齐大山铁矿ROC控制室和大孤山铁矿。技术专家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体化+10中心"研发体系的最新成果。企业通过碱性球团矿技术,使贫铁矿利用率提升15%;研发的低温浮选药剂每年可减少能耗相当于2万吨标煤。此外,鞍钢矿业还采用“无废无扰动”开采技术,尾矿100%回填井下,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
       据悉,鞍钢矿业2020年以来已累计修复土地488公顷,其生态修复案例被央视报道并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为了深入感受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规划紧密结合的奋斗历程,实践团来到鞍钢博物馆进行参观,“鞍钢博物馆” 几个大字在光照下熠熠生辉。成员们有序进入馆内,“长子鞍钢” 的展示墙瞬间抓住众人目光,墙上的文字回溯了鞍钢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长子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的重大使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勇当先锋的历程。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实践团沿着参观路线深入探索,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珍贵文物串联起鞍钢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岁月。从早期简陋的生产设备到如今先进的工艺技术,鞍钢的工艺进步清晰呈现——自动化高炉、无缝钢管生产线等关键节点,标志着鞍钢在钢铁制造技术上不断突破,引领行业发展。雷锋在鞍钢工作的展区,更是让实践团成员们驻足深思。泛黄的照片、详实的文字,讲述着雷锋在鞍钢积极工作、成长奉献的故事。从童年苦难到成为机关工作模范,雷锋精神在鞍钢这片土地萌芽传承,也让“奉献、敬业”的精神内涵,与鞍钢的奋斗基因深度融合。 “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展区,展现了鞍钢精神的传承接力。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鞍钢绽放新光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接续奋斗。继续参观,“新中国第一”成果墙震撼人心——第一炉钢水、第一根钢轨、第一座自动化薄板厂……这一项项的“第一”,都是鞍钢对国家钢铁事业的硬核贡献。
据了解,企业现有研发团队286人,近三年取得4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其中《铁矿石光伏能源柔性电解制铁》项目更是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鞍钢矿业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这些案例将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宝贵参考。鞍钢矿业构建“四化五联”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四化”即思想教育分众化、组织建设科学化、监督执纪精准化、党建工作实效化,“五联”含横向联通、纵向联接等机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坚定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基石计划”,6个项目已开工;攻克提铁降硅等关键技术,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铁精矿产量连续3年创纪录,成为钢铁产业链安全的“压舱石”,以“矿业报国”践行使命担当。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明白,“工业强国”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矿山深处的每一次精准爆破里,藏在智能系统每一行跳动的代码间,更藏在一代代鞍钢人“守正创新”的坚守中。作为新时代的东大学子,我们不仅要读懂工业发展的历史,更要看到科技赋能的未来,在专业领域里扎根传统、拥抱创新。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