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传情,通大筑梦
2025年7月至8月,我在家用电脑上开展云支教。这段隔着屏幕与小朋友相伴的时光,让“教学相长”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藏在课件、画作与手工里的具体温度。
七月五日,为了让“云端工厂数字漫游”课摆脱枯燥,我花了大半天翻找趣味案例——从简化的3D建模动画到工厂流水线的卡通图解,反复调整课件节奏,甚至把“数字建模”说成“给机器画立体图纸”,就怕孩子听着走神。可当屏幕那头传来兴奋的声音,说“浦老师,我给传送带画了彩虹轨道,这样零件运输就像在滑滑梯”,还发来带着稚嫩笔触的设计图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以为的“知识讲解”,早已被孩子的想象力赋予了新的意义——数字技术哪里是冰冷的代码,分明是能让“滑滑梯”住进工厂的魔法。
筹备“红领巾爱祖国——美时美刻”模块时,我总纠结线上美育如何传递家国情怀。特意搜集了边疆孩子画国旗的故事,截取《开国大典》里群众欢呼的片段,还把课件里的“家国情怀”换成“我们的家与祖国”,生怕隔着屏幕少了几分感染力。直到看到小朋友发来的画:画面里没有宏伟的建筑,只有村口的老井和飘向天空的炊烟,而炊烟被涂成了国旗红,附言写着“想让在外的爸妈看见,这是家乡的颜色”;后来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画作,用画着稻田的纸和画着航天飞机的纸拼在一起,说“这是家乡连着祖国的远方”。那一刻我才恍然:爱国从不是生硬的说教,是孩子笔下家乡的炊烟,是他们手心里拼出的“祖国拼图”,是最朴素的牵挂里藏着的赤诚。
准备“手工科技坊”课时,我更是反复琢磨——考虑到小朋友可能缺专业教具,特意把清单换成雪糕棍、旧电池、矿泉水瓶这些常见废品,提前录了“材料替代”小视频,甚至在课件里标注“找不到零件就用橡皮泥捏”,就怕有人因材料不足放弃。可小朋友的创造力彻底超出预期:有人用雪糕棍做笔筒,在侧面贴了剪碎的荧光纸,说“老师晚上改作业,它能当小夜灯”;有人把矿泉水瓶剪成两半,底部钻小孔、穿棉线,做成“自动浇水器”,兴奋地展示“奶奶去田里,菜园也不会渴”;还有人用旧电池和彩纸做了“星星罐”,通电后彩纸反光,像装了一罐子星光。看着屏幕里他们举着废品改造的“小发明”,手舞足蹈地讲原理,连背景里的书桌、窗台都透着生机,我突然懂了:科技从不是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是一根雪糕棍、一个旧瓶子,是藏在“想帮老师”“想帮奶奶”里的心意——动手的快乐,从来无关设备好坏,只关对生活的热爱。
我曾以为自己是“传递光”的人,可这段云支教让我发现,屏幕那头的孩子才是更亮的光。我为他打磨课件时的用心,换来了他用想象力创造的惊喜;我担心他缺材料时的细致,换来了他藏在作品里的牵挂。我们在屏幕两端,彼此点亮:我教他数字、手工里的小技巧,他却教我如何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看科技里的暖,看美里的家国,看平凡生活里藏不住的热爱。
如今再想起那些日子,想起小朋友发来的画、手里的“小发明”、屏幕里认真的模样,我越发明白:教育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输出,是蹲下来倾听,是跟着孩子的目光重新发现世界。这场2025年夏天的云支教,是我和小朋友共同的成长旅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与感动,会一直留在我心里,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