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发展进程中,农村及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备受关注,他们面临成长环境、教育资源、心理健康等诸多挑战。聊城大学“暖心护航,聚力‘童’行”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街道向阳社区与顾官屯镇兴隆村,开展关爱服务困境与对策的调研实践。
精准调研,洞察现状需求
实践服务队抵达后迅速展开全面调研。在向阳社区,作为“异地扶贫搬迁社区”,新兴领域群体子女增多。团队广泛发放问卷,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教师深度访谈。有家长称工作忙无暇辅导孩子学习,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资源有限难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在兴隆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团队走访家庭,与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交流。有留守儿童哭诉想念父母、学习无人辅导,监护人则感慨自身文化程度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也找不到优质关爱服务。通过大规模问卷和深度访谈,团队收集大量一手数据,涵盖未成年子女基本信息、家庭结构、教育背景、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对关爱服务的需求、满意度和困境等。同时,实地观察社区关爱活动,记录活动内容、参与人数和效果反馈,直观了解实际效果。
整合资源,构建关爱网络
基于调研结果,服务队认识到解决关爱服务问题需整合多方力量。学校方面,团队与当地学校紧密合作,提供心理健康和学业辅导建议,协助开展关爱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课后辅导,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兴趣培养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潜能。社区成为重要阵地。团队协助完善关爱机制,提供场地和物资支持,培训工作人员提升服务能力。社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科技科普、文化传承等活动,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家庭是孩子成长第一课堂。团队举办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和关爱能力,引导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加强沟通交流,鼓励参与社区关爱活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此外,团队联系社会组织引入资源。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有需求孩子提供专业辅导;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展科普活动,拓宽孩子视野。
创新模式,探索有效路径
服务队深入探索适合的关爱服务模式,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个性化辅导+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模式。个性化辅导根据孩子需求特点制定专属计划,提供学业和心理健康辅导。如为学习困难孩子安排志愿者一对一辅导,为有心理问题孩子邀请专业咨询师疏导。科技赋能是特色。团队引入心理测评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孩子提供科学高效服务。心理测评系统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为辅导提供依据;在线学习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文化传承也是重要内容。团队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非遗剪纸、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孩子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孩子兴奋表示要学好剪纸传承手艺。
推动转化,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队注重成果转化,确保关爱服务政策落地。将调研报告提交相关部门与学术界,汇报成果,分析困境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相关部门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研究建议制定政策。团队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孩子困境。创建线上交流群,定期回访,了解需求变化,提供支持鼓励。有家长感动于团队的持续关注。同时,团队通过全媒体矩阵宣传推广。线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直播互动宣传,线下通过海报张贴、宣传单页发放、媒体合作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孩子需求困境,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服务。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一对一帮扶的场景
“暖心护航,聚力‘童’行”社会实践服务队通过精准调研、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和推动转化,为农村及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探索出关爱服务之路。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这一群体,优化服务模式,为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