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第三卫生间的建设情况,西安理工大学“融卫智研”实践队于7月14日-7月20日前往长沙、石家庄、济南等地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三地的第三卫生间建设已有实质性进展,在旅游景区、大型商圈等重点区域,相关设施构成了相对完善的服务网络,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定便利。然而,若将目光投向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就会发现其中还存在不少需要填补的“空白”,以及许多有待完善的“细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第三卫生间在满足市民日常需求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覆盖范围:重点区域光鲜,生活场景缺位当前,第三卫生间的设施布局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的倾向。热门景区、地标性商场里的第三卫生间,就像“橱窗展品”,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但这些设施难以辐射到居民每天都会经过的老旧小区、街角公园、社区菜市场等地方。以济南天桥区的一条老街为例,周边有5个开放式居民小区、3个便民超市和2处街头游园,每天的人流量超过2000人,可是在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始终没有第三卫生间。家住附近的刘阿姨,每天推着瘫痪的老伴散步,她最担心的就是半路要上厕所,要么只能硬撑着回家,要么就得找个背人的墙角解决,这样的场景让人看着心酸。这种“景区里够用、家门口缺位”的现状,让不少市民感叹“看着挺好,用着挺难”。
功能细节:看似齐全,实则体验不佳功能细节上的不足,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使用体验。有些已经建成的第三卫生间,看起来“五脏俱全”,但由于缺乏人文考量,最终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石家庄裕华区一家商场的第三卫生间里,母婴护理台距离地面只有50厘米,带娃的妈妈弯腰给孩子换尿布时,腰颈会感到酸痛;济南某景区的无障碍扶手安装在1.2米的高度,轮椅使用者根本够不着;长沙开福区一处公共卫生间的第三卫生间,门宽仅70厘米,轮椅完全无法进入。正如年龄较大的周先生所说:“这些设施就像按‘标准图纸’套出来的,没考虑我们实际的身体条件,看着是‘为你好’,用起来却‘不友好’
维护管理:建设时热闹,使用后失管维护管理的“滞后性”,让不少第三卫生间如同“昙花一现”,难以发挥长久作用。石家庄长安区的社区公园里,去年新装的第三卫生间曾经让居民们交口称赞,但不到半年时间,就因为冲水系统故障、洗手池漏水,变成了“摆设”,居民向物业反映了三次,仍然没有人来维修;济南槐荫区的公交枢纽里,第三卫生间的门锁坏了半个月,有人图方便随意占用,里面堆满了杂物,彻底失去了使用功能。“建的时候轰轰烈烈,用的时候没人管”,这种“重建设、轻管护”的模式,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让市民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度打了折扣。
改进方向:从“有”到“优”,让设施真正惠民要让第三卫生间真正从“景区标配”变成“社区必需”,从“数量达标”走向“质量过硬”,需要更精细的规划和更长效的机制。在布局上,不妨借鉴“15分钟生活圈”理念,把老旧小区、菜市场、街头游园等居民高频活动的区域纳入建设清单,像增设路灯、垃圾桶一样,让第三卫生间成为社区里常见的标配设施。在设计上,应当邀请残障人士、带娃家长、老年人等群体参与方案讨论,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比如,将护理台高度调至70厘米,方便家长弯腰;把扶手设置成上下两层,适配不同身高的人使用;门把手采用杠杆式,方便人们发力开门。在管护上,可以建立“谁运营、谁负责”的责任制,商场、公园、社区物业等单位需要定期检修设施,同时开通24小时反馈热线,让市民发现问题后能及时报修,确保设施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第三卫生间:小设施体现城市大温度说到底,第三卫生间的升级之路,正是城市公共服务从“粗放供给”转向“精准服务”的一个缩影。它考验的不仅是建设投入的力度,更是对民生需求的敏感度——既要看到景区里游客的笑脸,也要听见社区里居民的呼声;既要满足“有没有”的基本需求,更要追求“用着爽”的人文关怀。唯有如此,这方寸之间的设施,才能真正成为衡量城市温度的“标尺”,让每个群体都能在细微之处感受到城市的善意与尊重,让城市公共服务真正惠及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