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桂林理工大学“党建铸魂·长征新程” ——青年“解码者”聚焦湘江战役纪念园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莫桦榕、曹馨予、郭一凡、郭伊桐
 
  
  为深入挖掘湘江战役中的红色故事,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7月13日,艺术学院“党建铸魂・长征新程”实践团走进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史料研读、素材收集和微视频宣讲,解码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
  文物会说话?实践团的“解码”时刻
  踏入湘江战役纪念馆,馆内静谧,柔和的灯光落在展柜上,为那些陈旧物件晕开一层暖意,似在轻声诉说往昔。“快看这件蓑衣!”郭一凡同学指着展墙上那件肩部缝有“汤积”字样布片的蓑衣,唐老师走到展墙前:“它的主人是易荡平烈士。易荡平是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1934年冬,他在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中,为了不当俘虏,毅然举枪自戕,年仅26岁。这些英雄战士们,他们或许和我们年纪相仿,却肩负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大家不自觉屏气敛息,脚步也放得极轻,生怕惊扰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宁静。同学们走到了湘江战役展区,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的一个重要篇章。“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在湘江血战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展现了人民军队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
(图为唐老师带领实践团学习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历史 刘思槿摄)
深挖历史细节,调研素材唤醒红色记忆
         实践团成员化身“红色记录者”,要将这里的故事融入实践新闻、微视频宣讲创作。成员们分成三个小组,带着记录本穿梭在纪念园的各个展区,认真开展调研记录。在红军战士相依的雕塑前,大家驻足良久,围绕这座雕塑探寻背后的故事。通过聆听老师讲解,成员们记录下雕塑所还原的历史场景——那是在湘江战役的枪林弹雨中,战友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瞬间,是绝境里的坚守,是生死间的托付,这些藏在雕塑里的战友情深,被一笔一划写进调研本。整理素材时,成员们围坐在一起深入交流,大家意识到,这些调研记录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罗列,每一个细节的捕捉、每一段历史的梳理,都是在努力让那些沉睡的红色记忆以更贴近当下的方式苏醒,让更多人能读懂历史的厚重。
(图为实践团收集长征湘江战役微视频素材 刘思槿摄)
当艺术细胞遇上红色土地,灵感藏在细节里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调研,让实践团成员们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感触。那些曾在书本上看到的文字,变成了展柜里能感受到温度的实物;那些遥远的故事,通过文物的细节变得清晰可感。大家发现,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文字,而是藏在蓑衣里的坚韧,留在枪托凹痕中的勇气,凝在药罐药渣里的温情。这些细节像一颗颗种子,落在每个人心里,让他们懂得,传承红色记忆,就是要用心去读懂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那段滚烫的历史,在当下依然能焕发生机。
(图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 刘思槿摄)
         带着满满收获,实践团成员踏上归途。行囊里的记录本、存储卡和调研手册,都成了红色故事的“接力棒”。他们将把在纪念园的所见所闻转化实践新闻、短视频,让湘江战役的故事在更多人面前“开口说话”。当历史细节被重新看见,长征精神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在新时代继续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合影 刘思槿摄)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