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研核心,解密冻土世界
21号早晨,副站长乔永平组织开展了动员大会,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行程安排、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接着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的基本情况:长期监测高寒缺氧、强辐射、极端低温等特殊环境因子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的分布、退化机制及热力学响应,以及针对青藏铁路/公路、输油管线、通信光缆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展冻土工程病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大会上,同学们积极提问相关问题,副站长乔永平认真回答了同学们什么是多年冻土,影响冻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冻土和普通土层最大的区别等问题,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在研究站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乔永平老师和工作人员蔺志侠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站内的实验室。在样本陈列室,珍贵的冻土岩芯样本直观展示了不同深度、不同类型冻土的结构特征,使书本知识跃然眼前。而与科研人员的近距离交流,更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了长期坚守在藏北高原这样严酷环境下,开展基础性、战略性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崇高。


挺进西大滩,直击科研一线
次日,实践团踏上青藏线,奔赴海拔更高的西大滩野外观测场进行实地考察。这里地处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过渡带,是研究冻土变化及其工程环境效应、冰冻圈灾害孕育条件的天然实验室。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同学们详细察看了布设在野外的自动气象站、活动层监测探头、地温监测链以及用于识别的地表变形监测设备等关键设施。乔永平老师向队员们讲述了这些监测设备是如何持续收集气温、降水、土壤湿度、活动层厚度乃至潜在灾害迹象等第一手科学数据。
对话亿年地质,溯源冻土密码
23日,副站长乔永平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昆仑山地质博物馆。在讲解员引导下,同学们对昆仑山脉的地质构造演变、重大地质事件及高原隆升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立体的认识。
本次实践活动依托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为兰大学子搭建了连接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坚实桥梁。通过亲历青海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深入高原科考一线,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冻土科学、冰冻圈环境及其灾害防治战略意义的认知,更深刻感悟了科研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下“甘坐冷板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奉献精神。兰州大学地学行知会将继续秉持“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激励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守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应对冰冻圈灾害风险、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