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防旱防洪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对防旱防洪体系的认知,在“水脉护航,旱涝同防”防旱防洪知识宣传讲座系列活动期间,小组成员韩亚博同学在山西省晋城市任庄水库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秦双旦的引导下,深入探访山西省晋城市任庄水库。通过实地观水库工程、聆听现场专业讲解的形式,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防旱防洪知识实地研学。
一.溯源水库历程:从建设初心到区域定位
秦主任首先回溯了任庄水库的建设背景——作为丹河干流唯一的中型水库,它历经多年规划与建设,于20世纪中后期完成主体工程,最终落地于泽州县高都镇任庄村南。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达1298.6平方公里,总库容8050万立方米,坝长674米、坝高35.8米,是晋城市“西水东调”“旱涝同防”体系中的关键节点,直接守护晋豫两省150余万人口、33万亩耕地,以及丹河新城、太焦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是名副其实的“丹河安全屏障”。
二. 解析核心功能:聚焦“旱涝同防”的双重价值
围绕实践主题,秦主任详细拆解了水库的功能体系。在防洪层面,任庄水库承担着丹河流域洪水调蓄的核心任务,尤其在极端汛情中,通过科学调度库容,可有效削减洪峰,降低下游河道防洪压力——以“2021年丹河汛期”为例,说明水库如何通过提前腾库、错峰泄洪,保障了下游村镇无重大险情。
在防旱与民生保障层面,水库的作用同样关键。灌溉上,它每年为泽州县1.06万亩耕地输送稳定水源,相当于为当地农业生产筑起“水保障线”;供水上,不仅为丹河新城提供景观生态补水,还通过管道向周边乡镇输送生活用水。
三. 走进管理中枢:从制度到设备的专业研学
随后,秦主任带领我走进水库管理的“核心区”——中控室与启闭机房。在中控室,墙上悬挂的《任庄水库中控室管理制度》《汛期工作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等十余项制度格外醒目,负责人介绍,这些制度覆盖了水库运行的全流程,小到设备巡检记录,大到汛期调度方案,都有明确规范,是水库安全运行的“制度防线”。
进入启闭机房,我直观看到了控制闸门的核心设备——启闭机。负责人现场讲解了启闭机的工作原理,并解答了我对“设备颜色差异”的疑问:为便于日常维护,管理处将启闭机的转动部件涂为红色(提醒重点检查),注油油杯涂为黄色(方便识别加油节点),其余部分为蓝色(基础标识),通过色彩区分,让设备维护更高效。这种“细节化管理”的思路,让我对水利工程的“精细化运行”有了新认知。
此前我对“旱涝同防”的理解停留在“水库防洪、水渠灌溉”的单一认知,本次实践后,我不仅掌握了任庄水库的库容调度、启闭机维护等专业知识,更理解了水库的协同逻辑——比如水库的“调蓄”如何形成互补,以及水利工程“制度+设备+人员”的管理体系如何保障功能落地。任庄水库的色彩标识管理等细节,更让抽象的水利知识变得可感可知。
在任庄水库,秦主任提及“建设初期靠人力夯实大坝”的往事,能感受到建设者“不畏艰苦、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故事让“水利精神”不再是口号,而是具象的行动与坚守。
本次在任庄水库的实践,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研学之旅。任庄水库作为“水利枢纽”,展现了工程水利在“旱涝同防”中的硬核支撑,成为北方缺水城市“旱涝同防”的典范。通过本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水利事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关注水利工程的发展动态,一方面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水利科普活动,将本次实践收获的“精细化管理”等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同时,也希望能参与更多水利实践,为“水脉护航,旱涝同防”理念的落地,以及水利精神的传承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