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让教育回归生活的青春实践课--高昂
7月22日,暑假支教队在幸福里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涵盖多元主题的暑期课程,面向社区20名同学,以45分钟为一课时,依次推进环保、心理健康、海洋奥秘、安全知识、创新实验及作业辅导等内容,全程突出“实践参与”与“即时反馈”的团队特色。
上午 9 点,环保课程准时开始。支教队老师通过对比工业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实景图片,直观呈现大气污染、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在水资源模块,用透明水箱模拟污水过滤过程,展示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对水体的污染路径;结合本地人均水资源数据,讲解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法。节能减排环节则聚焦家庭场景,演示不同功率电器的能耗差异,列举 “及时关闭电源”“使用节能灯泡” 等可操作建议。最后说明绿色生活的意义,使同学们生起对环境的保护之心。
10点15心理健康课程启动。支教队志愿者先通过表情卡片分类游戏,强化对喜、怒、哀、惧四种基础情绪的认知。在 “交朋友” 互动环节,设置 3 分钟快速交流任务,训练主动表达与倾听的技巧;“勇敢面对挑战” 部分,以 “解开打结的绳子” 游戏隐喻问题解决过程,鼓励同学们分享克服困难的经历。
下午2点,海洋奥秘课程展开。支教老师以魔鬼鱼的独特外形为切入点,播放其在墨西哥湾海域巡游的高清影像,讲解其扁平身体如何适应深海压力,以及尾部毒刺的防御功能。延伸至海洋生态系统时,用磁力贴演示“浮游生物-小鱼-魔鬼鱼-鲨鱼”的食物链关系,说明某一物种数量变化对整体生态的影响。课程尾声,组织同学用彩纸剪贴魔鬼鱼模型,要求体现其宽吻、胸鳍与身体融合等特征,20件作品中,15件准确还原了核心形态。
2点50分,社区派出所民警受邀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民警结合辖区内发生的“儿童独自横穿马路”“误点不明链接”等案例,用情景模拟方式讲解“一盔一带”的具体规范、居家时燃气泄漏的应急处理步骤,以及识别网络诈骗的3个关键信号。针对同学提出的“被陌生人尾随怎么办”“同学借手机该不该给”等问题,民警现场演示应对动作与沟通话术,通过“安全情景抢答”检验学习效果,20名同学均能准确回答问题。
创新课程分为“保卫鸡蛋”和“放好铜板”两个实验项目。“保卫鸡蛋”环节中,支教队提供吸管、棉花、硬纸板等材料,要求同学在45分钟内设计缓冲装置,使鸡蛋从1.5米高度坠落不破碎。各小组通过三次试错调整,13组成功完成任务,其中采用“三角支架+多层棉花包裹”结构的3组表现最优,缓冲原理被纳入现场总结。“放好铜板”实验中,通过加热密闭铁罐顶部的铜板,观察其受热膨胀后被内部气压顶起的现象,同学自主记录加热10秒、30秒、60秒时铜板的状态变化,直观理解热胀冷缩原理。
4点15分,作业辅导环节按年级分组进行。支教老师针对低年级生字书写笔顺、中年级数学应用题等量关系分析、高年级英语时态转换等问题,采用“错题现场演练”方式进行指导。对于“鸡兔同笼”“阅读理解指代关系”等共性难点,通过画图法、关键词标注法等可视化手段拆解,帮助同学掌握解题逻辑。截至5点,20名同学均完成当天作业,其中19人表示对至少2类知识点的理解明显清晰。
安全知识在情景模拟中变得具体可感,创新实验在试错与调整中渗透科学思维,作业辅导在针对性拆解中化解知识难点。20 名青少年从被动倾听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 他们在计算碳排放量时较真数据,在分享成长经历时敞开心扉,在设计鸡蛋保护装置时激烈讨论,在回答安全问题时踊跃抢答。这些细节印证了教育的本质:当知识与生活场景、情感体验、动手实践相联结,才能真正走进青少年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