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智慧与空气的力量:托管营里的多元探索日 烟台大学- 赵伊彤
小行动,大温暖:身边的“雷锋”故事
上午的课堂,没有宏大的口号,老师用一本本图画书和一个个小视频,讲述着雷锋叔叔的点滴小事。“看,他在帮大嫂抱孩子呢!”“他把自己的午饭让给没带饭的战友了!”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老师引导大家思考:“雷锋叔叔做的都是身边的小事,我们也能做到吗?”孩子们纷纷举手:“我能把教室的灯都关好!”“不浪费饭菜也是做好事!”课堂最后,孩子们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小雷锋行动承诺卡”:扶起摔倒的同学、整理班级图书角、节约用水…… 一个男孩看着自己画的“修理同学坏铅笔”卡片,笑着向志愿者老师展示,有为别人奉献的心在课堂上被赞扬。这堂课,让“乐于助人”不再是抽象的词,而变成了孩子们笔下和心中可触摸、可实践的温暖行动。
赵玉玲讲雷锋精神
穿越文字:短篇故事里的智慧火花
紧接着的故事时间,孩子们被带入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大屏幕上播放着精选的短篇动画故事,从《完璧归赵》里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机智勇敢,到其他寓言童话中的智慧与幽默。“秦王好狡猾,但蔺相如更聪明!”“那个用智慧战胜巨人的小孩真棒!”孩子们一边看一边热烈讨论。老师适时暂停,抛出问题:“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故事里的小动物教会了我们什么?”孩子们化身小小评论家,七嘴八舌分享见解,模仿着故事人物的动作和语气,笑声不断。故事里的智慧与勇气,在讨论和模仿中悄然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
对话未来:AI世界的奇妙初探
下午的科技课堂,孩子们开始了一场与“未来伙伴”的初识。老师没有讲深奥的代码,而是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和有趣的互动,展示了AI的“超能力”:
1. 自然语言处理的“翻译超能力”:“小爱同学,请把‘你好’翻译成法语!”手机助手立刻清晰回应:“Bonjour!” 孩子们惊讶于它能听懂并“说”外语。
2. 图像识别的“火眼金睛”:老师用手机拍下孩子们画的小猫,AI程序瞬间识别出是“猫”,还能说出颜色和大概动作。“哇,它认识我画的猫!”孩子们兴奋极了。
3. 智能推送的“小帮手”:“为什么手机有时会给我推喜欢看的恐龙视频?”王老师解释,AI就像个细心的朋友,会观察我们喜欢什么,然后帮忙找更多类似的有趣内容,但也提醒大家“信息也要自己多辨别哦”。
4. 效率革命的“小助理”:展示了AI如何快速生成一篇小故事的框架,或者把一大段话总结成几句。“它能帮我们节省时间,做更有创意的事!”孩子们理解了AI作为“工具”的意义。这趟AI之旅,点燃了孩子们对智能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空气炮!感受无形之力
王芝雨讲AI课
科学角的最后一课,充满了“砰砰”的声响和惊叹。老师先简单讲解了原理:“当我们用力拍打纸箱,里面的空气被猛地挤出去,就会形成一股看不见但很有力的‘空气炮弹’!” 接着,孩子们分组动手,用废弃的硬纸箱和宽胶带,在志愿者帮助下制作起简易空气炮。“要封严实,只留一个圆圆的炮口!”孩子们合作着裁剪、粘贴。制作完成!对准叠放的纸杯塔——“嘭!” 随着拍击纸箱底部,一股强劲的气流冲出炮口,纸杯应声而倒!“哇!打倒了!”“我的空气炮力气大!”孩子们轮流尝试,调整拍击角度和力度,研究如何打得更远更准。小小的纸箱,让孩子们亲手验证了看不见的空气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沉淀时光:笔尖下的联结
托管营的尾声,是安静的作业辅导时间。沙沙的写字声里,孩子们有的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今天想做的“小雷锋行动”;有的在构思一个像《完璧归赵》那样充满智慧的小故事;也有的在回想AI的神奇和空气炮的原理,把这些新鲜词汇写进句子。辅导员们轻声指导,帮助解决语文造句的难题和数学计算的困惑。“哦,原来这道题可以这样解!”一个孩子豁然开朗。一天的旅程——从温暖助人的故事、经典文学的智慧、未来科技的初探到神奇物理的验证—— 最终沉淀在专注的笔尖下,化为踏实的知识与思考。
夕阳西下,孩子们带着自己写下的“小雷锋”承诺、对故事人物的喜爱、对AI的新奇认知、空气炮的制作经验,以及完成的作业,满载而归。这一天,助人的温暖在笔尖流淌,古老的智慧在故事中闪光,未来的图景在屏幕上展开,无形的力量在纸箱里轰鸣——在社区这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天地里,孩子们的心灵被滋养,视野被拓宽,更收获了动手动脑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