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清晨,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青春绘绿矿,筑梦新北疆”小队的同学们带着对专业实践的期待整装出发,从学校启程后,先乘动车一路向北,历经数小时车程抵达陕西省靖边县,随后转乘汽车前往目的地——鄂尔多斯河南村实验基地。车轮碾过乡间小路,窗外的植被从城市绿化渐变为西北特有的干旱半干旱区景观,也让队员们对即将探访的实验基地更添好奇,一场融合专业认知与实践观察的研学之行就此拉开序幕。

图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合影
抵达基地后,在此进行研究学习的研究生团队热情接待了小队成员。作为长期在此开展实验的研究者,他们对基地的每一处实验用地都了如指掌,随即化身“向导”,带领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详细讲解三处核心实验用地的设计思路、功能定位与研究意义。
- 第一处实验用地专注于水分下渗与蒸发测量。这里整齐排列着多组土壤剖面观测装置和蒸发量监测仪,研究生学长介绍道:“我们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不同深度的水分含量变化,同时记录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以此分析水分从地表渗入土壤再蒸发到大气的全过程。这些数据能帮我们更精准地理解当地水循环规律,比如雨季水分如何储存、旱季土壤水分如何消耗,为农业灌溉和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同学们俯身观察仪器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纷纷感慨课本上抽象的“下渗率”“蒸发系数”在此刻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土壤剖面观测装置
- 第二处实验聚焦凝结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生态环境的特色研究。实验区划分出多个小型观测单元,种植着当地常见的沙蒿。在叶片旁放置着一层膜,“你们看,清晨时这些膜上会凝结一层水珠,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凝结水。”研究生学长指着叶片上的露珠解释,“在降水稀少的地区,凝结水可能是植物生存的重要水分来源。我们通过控制光照、风速等条件,记录凝结水量与植物生长状态的关系,希望能为干旱区植被恢复找到更科学的方案。”同学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忍不住伸手触摸叶片上的水珠,切身感受着科研与自然的紧密联结。
- 第三处实验则通过对比不同地表条件下的蒸发量差异,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实验区按地表类型分为裸地、覆盖苔藓的地块、覆盖地衣的地块,每个地块都安装了高精度蒸发皿和数据采集设备。“你们猜哪个地块蒸发量最大?”研究生学长抛出问题引发讨论后揭晓答案,“裸地蒸发最快,因为没有植被遮挡;而草地因为植物蒸腾和根系保水,蒸发量反而较低。这说明植被对保持水土、减少蒸发有重要作用,也为我们制定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学习土壤实验相关知识
整个参观过程中,小队成员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求知欲,对仪器测量与数据的记录提出了许多问题,研究生们耐心解答,从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到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全方位展现了科研工作的逻辑与价值。不少同学表示,这次实地研学让自己跳出了书本的局限,真正明白了“水利与环境”专业的实践意义——不仅是公式和理论,更是解决实际问题、守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行动。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土壤采样坑挖掘
此次实验基地研学活动,不仅为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同学们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更让他们在与一线研究者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专注探索、服务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小队成员们将继续带着专业热情探索前行,为未来投身水利与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积累更多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