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至7月4日,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逐光红色行”社会实践小组的8名队员踏上武汉这片英雄土地,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红色景点探访 感悟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放下书本,走进历史现场,用脚步丈量、用心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6月28日 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队员们一早就到了这栋掩映在绿树中的小楼。屋子比想象中更简朴:几张硬板床,掉漆的书桌,大量磨损的书本……讲解员说,这就是伟人生活工作的地方。馆内大屏播放的毛泽东事迹让我们记忆深刻。
队员杨志在观看毛泽东的事迹 罗冲宇摄
6月29日 辛亥革命博物馆 & 武昌起义纪念馆:站在首义门巨大的历史照片墙前,听着还原的枪炮声录音,大家仿佛被拉回到那个激变的夜晚。“特别是看到起义军士兵戴过的被子弹穿透的军帽,还有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发布的布告真迹,墨迹清晰得好像刚写上去。那个‘敢为天下先’的感觉瞬间就具体了。”队员赵超贺在笔记中写道。

队员在聆听指导老师介绍 罗冲宇摄
6月30日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一栋旧式楼房,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办公室狭小甚至略显局促。“我们挤在当年叶剑英同志办公的小房间里,讲解员说当时这里既是办公室,也是接待室、卧室,常常彻夜灯火通明。”队员梁建功说,“墙上那张发黄的长江大桥设计草稿让我最受触动,在战火纷飞年代,他们已经开始谋划战后国家的建设,这种远见卓识和定力太了不起了。”

队员在感受叶剑英同志住房 罗冲宇摄
7月1日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正值党的生日,讲习所旧址庄严肃穆。站在空旷的大教室,看着一排排简朴甚至有些粗糙的长条板凳和讲台,苏阳感叹:“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毛委员给各地农运骨干讲课的地方。天气很热,没空调,我们站着听讲解,没几分钟就觉得热,后背冒汗。当年那些人得是多大的热情,才能在这里一坐就是半天,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啊。墙上‘耕者有其田’的标语,今天看来依然充满力量。”

队员苏阳在重现当年的情景 罗冲宇摄
7月2日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这座百年洋房见证了1927年党历史上的关键转折。”队员丁子涵说,“那份手抄的、笔迹有些潦草但内容极其重要的文件复印件,让人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呼吸。”

队员梁建功在学习党的智慧 罗冲宇摄
7月3日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旧址在汉口旧租界的里弄中。展柜里,褪色的军装、磨损的绑腿、甚至一小截用过的旧电线,都在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墙上有张老照片,照片里战士穿的草鞋都磨破了。就是在这样物资匮乏到极点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种顽强精神真的不是书本上能轻飘飘体会到的。
7月4日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作为行程最后一站,队员们带着更复杂的心情走进这栋普通西式公寓。特别是看到《告全体党员书》的部分原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几个字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我们几个都在那里站了很久,默默抄写,那种在革命濒临绝境时寻找正确方向的沉重感与决断力,感受特别深。”队员赵超贺总结道。

队员赵超贺在观看八七会议情景剧
这七天的探访不是走马观花。队员们在狭窄的旧居里触摸简朴,在历史长河的枪炮声中感受紧张,在发黄的文件前体会决策的艰难,在磨损的军装上看到坚持的力量。红色精神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融入了一件件旧物、一个个场景、一段段具体讲述之中:是毛泽东熬夜读书思考的背影,是革命者小屋里的彻夜长明灯,是讲习所长凳上的汗水,是会址里那个决定了历史走向的小房间。
回到学校,大家讨论很热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感动和敬佩。学习革命先辈,更要立足当下——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像先辈当年研究战局一样钻研学问;就是要不怕困难挫折,像新四军在困境中依然昂扬斗志。大家一致表示,要将这七天的所见所闻所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立足自身,努力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力量。
文字 | “逐光红色行”实践队 丁子涵
图片 | “逐光红色行”实践队 罗冲宇
排版 | “逐光红色行”实践队 刘心
初审 | 华中农业大学 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