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晨曦穿透薄雾,洒下金色光晕。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红色筑梦・薪火相传”实践团队,踏着晨光踏上前往成都市大邑县飞水村横山岗红军战斗遗址的红色研学之路。雪山脚下的大邑县西岭镇飞水村,因一座无名红军烈士墓与村民邱春明一家三代矢志不渝的守护故事声名远播。如今,这里既是涤荡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观察红色基因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窗口。在为期两天的红色研学实践中,队员们不仅在历史的回响中接受了灵魂的深刻洗礼,更从田间地头的交流里,收获了最鲜活、最真切的基层声音。
实践团首站抵达横山岗红军无名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分为“大邑县第一个党支部”、“抗捐军在大邑的活动”、“分州兵变”等几大主题板块,展示了100多幅历史照片和10多件历史文物,生动再现了革命先烈和敌人进行激烈斗争的辉煌事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认真聆听每一段历史故事,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切身体会到当年革命的艰难困苦,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崇高革命精神和执着的理想信念。

随后,在飞水村村委会的协助下,实践团队组织了红色故事会与座谈会,特别邀请第三代守墓人邱春明,动情讲述那段红军往事与邱家世代守护的赤诚初心。据邱春明讲述,1935年12月尖山子战斗打响时,炮火声震彻全村。一天夜里,爷爷邱朝先被急促的敲门声惊动,开门见两名红军小战士用梯子抬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伤员前来求助——他们本想赶制担架将战友送往大川卫生所,可不等担架做好,伤员已因伤势过重离世。冒着被敌人搜查的风险,邱朝先将这位红军战士悄悄安葬在自家屋后的菜地里。从此,从邱朝先到邱廷楷再到邱春明,邱家人一代接一代,默默守护着这座红军墓。
谈及守墓的意义,邱春明朴实地说:“这就是邱家的事,有生之年,我也会像爷爷、像父亲一样,把墓守好。”平实的话语里,藏着跨越时代的承诺,如历史的涟漪,在实践团成员的心湖中久久激荡。

通过实地参观学习,透过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照片与文物,团队成员深切感悟到革命先烈以生命诠释的“忠诚奉献、勇毅担当”精神——这不仅是镌刻在岁月里的英雄底色,更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宝贵财富。而邱春明一家三代守护红军墓的赤诚坚守,更让这份精神有了鲜活的注脚。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化为奋进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在走访调研中,实践团队走进一户户村民家中,认真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52岁的代叔叔热情地招呼队员们进屋落座,聊起这些年的生活变化,他脸上漾着笑意:“以前咱这山沟沟,哪能见到你们这样一群的大学生呀。现在村里搞起了旅游业,女儿也从城里回来,和我们一起把家里改造成民宿,日子可比从前宽裕多咯。就是盼着村里的路能再拓宽些,自来水也能更稳定些。”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随后,实践团队以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与代叔叔等村民深入交流,细致收集大家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认知与建议,以及切身感受到的红色文化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些鲜活的反馈,不仅让团队清晰了解到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对提升乡村民生福祉的实际作用,更为团队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开发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扎实的思路与方向。

从横山岗红军无名烈士纪念馆的红色印记,到邱家三代人守护忠魂的动人篇章;从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朴实期盼,到红色文旅赋能下民生福祉的日渐改善——这座雪山脚下的村落,正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持续深耕这片红色土地,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让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通讯员:裘添栋 郭小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