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福州工商学院组织“仁心暖霄”实践队于7月28日至8月1日赴漳州市云霄县陈岱镇,开展为期五天的“浮枣”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传承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技艺学习、文化传播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非遗资源,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为深入探寻浮枣非遗的历史脉络与传承现状,结合调研需求,“仁心暖霄”实践队兵分几路,走访了陈岱镇的老街巷弄,寻访“浮枣”背后的文化记忆。在镇口处,82岁的林阿婆给队员们讲起了浮枣的由来。“听我奶奶说,清朝的时候,我们陈岱是个小渔村,渔民们出海打鱼常常几天不回家,家里的媳妇就把米磨成浆,做成耐存放的浮枣当干粮。因为它放在船上不会坏,遇水还能浮起来,所以叫“浮枣”。林阿婆指着远处的海面,“那时候渔船一出海,船舱里肯定少不了一筐浮枣,既是口粮,也是平安的念想。”
“浮枣”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陈岱人勤劳智慧的生活哲学。”队员们总结道:“渔民出海的坚韧、节庆团圆的温情、手艺人坚守的执着,都藏在这小小的浮枣里。它是陈岱镇的味觉符号,更是乡愁的载体。”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浮枣传承人合照。周语欣 供图
实践队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浮枣”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工作坊。在张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浮枣制作的全套工艺流程。从选米、磨浆、发酵到揉团、塑形、油炸,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标准进行操作。“选米要选用当年新产的优质籼米,米粒饱满、色泽透亮者为佳。”张师傅手持米粒向队员们详细讲解。在磨浆环节,队员们两人一组操作传统石磨,亲身体验“推磨如摇桨”的力道掌控。发酵过程中,队员们学习通过观察气泡状态、嗅闻气味变化来判断发酵程度。最关键的油炸环节,张师傅示范了“七成油温下锅,文火慢炸”的传统技法,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匠人精神。实践队队长表示:“通过亲身参与制作,我们不仅掌握了浮枣的传统工艺要点,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手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与制作浮枣过程。周语欣 供图
为进一步拓宽非遗浮枣的传承路径,让青少年群体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技艺,实践队来到陈岱镇中心小学的教室开展“非遗小课堂”活动,将浮枣文化带进孩子们的世界“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体会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活在生活里的文化瑰宝,是一代代人用双手和情感延续的记忆。”实践队队长总结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了解非遗,更要成为它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这些老手艺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下去。”
图为实践队在非遗课堂上教孩子们画浮枣。周语欣供图
据悉,本次实践活动是福州工商学院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队指导老师陈沁蕊总结道:“五天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未来“仁心暖霄”实践队将系统整理本次活动的调研成果,通过多渠道推广扩大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带动更多青年群体关注并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