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扬州大学“国医少年”实践团沿大运河江苏段开展为期21天的中医药文化溯源行动。这支由汉、满、彝等多民族学生组成的团队,以“水脉、药脉、血脉”三维耦合理论为框架,通过文化启蒙、历史调研与当代实践,挖掘大运河作为“民族医药交融走廊”的千年底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
一、文化启蒙:以药为媒播撒交融种子
实践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沉浸式互动体验,在扬州荷花池公园举办“本草香里说岐黄”雅集,用太极图解读阴阳哲学,以“五毒大作战”游戏教儿童辨识艾草、雄黄等驱毒药材,射礼体验与荞麦中药枕制作环节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医是生活的哲学”。
(图为“国医少年”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照 尤嘉汶供图)
在淮安苏嘴镇中心幼儿园,团队打造“中药地图”“香囊制作”等课堂,将芭蕉叶、银杏叶等常见植物贴上药用标签,让少数民族儿童直观感受“中药就在身边”。

(实践团队为小朋友讲解中药课程 宦燃供图)
二、历史溯源:解码运河药脉中的民族智慧
沿运河而行,实践团探访了吴鞠通中医馆、孙氏内科、宿迁瑶浴等传承地,挖掘出一批多民族医药交融的鲜活案例。在淮安吴鞠通中医馆,团队发现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融合回族鲜芦根汤与蒙医祛湿法改良的抗疫方剂,其《温病条辨》中记载的藏药红景天应用,印证了“汉藏医理互通”的历史。徐州“孙氏内科”第五代传人孙明萱展示的“脾胃如运河枢纽”调治体系,将汉家荷叶、回医藕节炭、蒙方玉米须融入古方,化解漕运劳工胃肠疾病。
宿迁老中医王芳的“瑶浴运河化”实践更具启示:她将广西瑶族药浴秘方与骆马湖畔薄荷、荷叶结合,独创“运河舒络汤”,诊室里瑶族药囊与本地本草并列,恰似清代苗瑶药商沿河北上的缩影。“每一味药材都是民族交流的见证。”团队成员在研学日记中写道。
三、扬时代新声:构建青年实践的长效机制
为量化文化认同度,团队在扬州、苏州等6地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样本677份。数据显示:83%受访者认可“中医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91%少数民族受访者愿尝试融合医术诊疗。“水脉奔流不息,药脉交融不止,血脉交融永续。”指导老师表示,实践团将继续沿河探访,联合沿线高校与社区,唤醒沉睡于历史中的药香故事,将“运河药脉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当代生活,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贡献青春力量与岐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