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国医少年”中医药文化实践团队深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本草同源·民族同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体验瑶药浴、探访瑶医药坊、研学民族博物馆、深入大盘山寻药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探寻瑶医文化与民族历史的深层联结,以青春力量践行中医药文化传承,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在大盘山的合影 叶旭供图)
药浴传情:一碗汤里的民族智慧共鸣
在金秀瑶族药浴体验馆,团队成员首先体验了当地特色足浴。铁锅中翻滚的艾叶、透骨草与五指毛桃,煮出深褐色的药汤,草木清香随着热气弥漫。“这些草药既能泡脚祛湿,五指毛桃炖鸡更是醇香滋补。”当地向导的介绍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药食同源”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瑶族先民将生存智慧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学。当温热的药汤漫过脚踝,暖意从脚底蔓延至全身,来自江南的学子与瑶族传统医药文化完成了第一次温暖对话。
(图为成员体验瑶药足浴 何炜供图)
在市集的走访中,紫苏炒菜、凉粉草制仙草冻、土茯苓炖排骨的饮食传统,让团队看到瑶族人民对草木的深刻理解。“紫苏发汗、黄精煮粥、桂皮驱寒,厨房就是药房,饮食即是养生。”队员何炜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些代代相传的饮食智慧,不仅展现了瑶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更成为连接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
医脉寻根:从博物馆到深山的文化溯源
瑶医药坊的药柜前,金毛狗脊、走马胎等瑶药标本散发着草木气息,抽屉上的瑶汉双语标签见证着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在瑶族博物馆,迁徙壁画与古老瑶药标本并置陈列:艾草驱瘴、葛根解乏、止血草疗愈外伤,讲解员道出瑶医起源的密码:“先民在迁徙中与自然博弈,草木既是食物也是药材,瑶医是民族生存史的活化石。”
大盘山的云雾间,向导指着“过山龙”藤蔓说:“它的根茎能缓解关节痛,藤蔓可做绳索,就像瑶族人民在逆境中活出多重价值。”队员们看着岩缝中的两面针、树荫下的七叶一枝花,终于读懂:瑶医的根,扎在土地里,更扎在民族血脉中。这种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医药文化,让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
(图为瑶医药坊内的瑶药陈列 宦燃供图)
实践育人:青年学子在瑶乡收获成长
在圣堂山的石阶上,团队与采药老人的相遇成为实践课堂的生动教材。“靠山吃山不是掠夺,而是对自然的敬畏。”老人手握“血见愁”草药的身影,让队员徐嘉瑜明白:“课本上的‘生态保护’四个字,在这里有了具象的答案。”山间红布条承载的瑶族信仰,湖畔回荡的瑶歌,更让青年学子体会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瑶医医院的“三元和谐”理论、康养中心的鸡骨草奶茶、瑶寨木屋里的药膳晚餐,让实践从文化体验升华为责任担当。队员尤嘉汶在总结中写道:“当绞股蓝奶茶的清香与药浴的暖意交织,我突然懂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这种认知的升华,正是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大学生在行走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此次实践活动,扬州大学学子以医药文化为媒介,搭建起民族交流的桥梁。他们用脚步丈量瑶乡大地,用心灵感悟民族智慧,不仅记录下瑶医文化的珍贵资料,更在实践中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识。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当青年学子真正走进民族地区,才能读懂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团结中奋进。”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寻根之旅,不仅为瑶医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更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