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财经大学学子调研校园闲置自行车:探索绿色循环新模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黄孟卓 汪李杰

一、实践初衷:从“僵尸车” 到 “双碳” 使命,一群大学生的绿色思考

  “毕业季的北苑操场,总能看到堆积如山的报废自行车,链条锈迹斑斑,车座成了筛子——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明明是好车,就这样变成了废品。”GreenLink 小队队长、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2023 级学生黄孟卓,在实践启动会上向队员们展示了一组对比照片:左侧是毕业生离校时七到九成的新自行车,右侧是堆放一年后破损的 “僵尸车”。已有单车的闲置,资源未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开学新生再购买新车,实则加剧了碳排放。这些正是团队需要解决的痛点。

  早在2025年3月,团队在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就注意到校园内 “自行车过剩与闲置并存” 的矛盾:一方面,大一新生对自行车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毕业生离校后大量车辆因流转不畅沦为 “僵尸车” 。据校保卫处统计,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年均通过招标回收闲置自行车约 200 辆,仅能产生一万元收益,资源价值严重流失。“国家‘双碳’战略号召我们从身边小事践行绿色发展,校园作为资源密集区,更应成为循环利用的示范地。” 队员汪李杰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带着这一思考,GreenLink 小队将实践主题锁定为 “校园闲置自行车的循环利用”,并确立核心目标:通过调研摸清处置全流程,为搭建 “线上 + 线下” 智能流转平台奠定基础,实现 “激活闲置价值、减少碳排放” 的双重效益。

调研历程:三个月跟踪走访,解锁校园资源流转密码

  (一)突破沟通壁垒:从“登门无门” 到 “流程全掌握”

  5月的南京已有些闷热,团队初期通过电话和办公室走访未能联系到负责人,直至5月20日,经学院辅导员提醒,通过今日校园APP“诉求与建议平台”提交咨询信,详细说明实践目的和需求。三天后,他们收到了保卫处刘处长的回复电话,表示愿意支持学生关注校园资源循环的实践活动。

  6月4日下午,团队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清单与刘处长展开座谈。刘处长介绍,闲置自行车处置有严格流程:每月安排保安巡逻,对积灰超过两周、有无主迹象的单车挂“待认领”牌,公示期为一年;挂牌后2—4个月没人认领的,转移到北苑操场集中堆放,学生凭学生证和购车凭证随时能领回;一年后招标回收,收益全部上缴学校,年均约1万元。

  这次沟通让GreenLink小队掌握了关键信息:现行流程虽规范,但“长周期公示”导致车辆价值随时间快速损耗——北苑操场堆放点的车辆,多数在等待期内就已因日晒雨淋逐渐丧失使用价值。

  (二)实地考察:从“车衣现象” 到 “价值流失现场”

车衣下的“共享潜力”

  6月30日早上8点,GreenLink小队沿“北苑梧桐大道—北苑操场”展开考察。在北苑楼下的停车区,对比3月的初步考察记录,队员们发现:自行车总数虽变化不大,但40%的车辆被蓝色或灰色车衣包裹,部分车衣上还贴着“暑假暂存,请勿移动”的便签。这说明学生对自行车的资产保护意识很强,此类车主保护较好车辆若能流转给新生,完全能继续使用。团队随机采访的几位大四学长表示,若有渠道能帮助自己转手自行车给学弟学妹,或许是实现单车价值流转的不错选择。也是在这时,GreenLink小队萌生了搭建校园资源绿色交易平台的念头,校园内支持闲置单车流转的人群,正是平台“交易+捐赠”模式的用户基础。

  图为GreenLink小队队黄孟卓长正在考察自行车状况。汪李杰摄

堆放点的“无声呐喊”

  穿过梧桐大道,北苑操场东侧的集中堆放点映入眼帘。与宿舍区的“精心保护” 不同,这里的景象令人揪心:近百辆自行车东倒西歪,车筐错位、车座开裂,有较多车辆链条严重锈蚀,轮胎干瘪。队员们逐一检查,发现仅有 3 辆还能勉强推动,但刹车已完全失效。

  “三个月前我们来考察时,这里还有30 辆能骑行的车。” 队员汪李杰翻出手机里的旧照片,对比现在的状况不禁感慨道,“按保卫处流程,它们还要等半年才会被回收,到时候可能只剩废铁价值了。” 他蹲下身观察一辆贴着卡通贴纸的粉色自行车 —— 车座虽有破损,但车架完好,“这辆车要是早点流转,至少能卖 200 元,现在可能只值 20 元废品价。”

问卷调研:125 份答卷勾勒 “需求图谱”

  为量化学生真实需求,团队早期设计了包含23 个问题的问卷,在 6 月下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发放,回收有效问卷 125 份。数据分析结果让团队对平台设计更有底气:

处置意向的“双向需求”

  问卷显示,面对闲置自行车,62%(78人)的学生希望 “议价卖给学弟学妹”,33%(41人)倾向 “捐赠给公益组织”,仅 5%(6人)选择 “直接丢弃”。值得注意的是,78 名选择 “变现” 的学生中,有 65 人同时勾选 “愿意低价捐赠”,这说明学生既想实现经济价值,也有公益意愿,平台需要提供‘交易 + 捐赠’双通道。

校内流转的“信任基础”

  “若入学时有学长学姐的二手自行车,你是否愿意购买?”针对这一问题,57.5%(72 人)的受访者选择 “愿意”,理由集中在 “价格便宜”“校园内交易有保障”。“学长二手车”这个标签很关键,说明校园信任体系能降低交易成本,也为平台“校内垂直交易”提供了天然优势。

三、GreenLink 平台:让每辆闲置自行车 “重获新生”

  GreenLink平台的核心设计思路围绕“速流转、价值保存、激励参与”三大原则展开:通过数字化档案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线下驿站缩短流转周期,通过碳积分体系提升环保参与度,最终实现闲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流转闭环”

  平台首页划分“我是卖家”“我是买家”“公益捐赠”三个板块。学生上传车辆照片、购买时间、期望价格,系统自动生成“闲置档案”,标注“可骑行”“需维修”“仅零件可用”等状态。线下则计划在北苑、中苑设立两个“绿色驿站”:由懂机械维修的学生与校内自行车检修师傅组成的维修团队提供免费检测,对“可维修”车辆进行简单翻新(更换车胎、链条等);未来的驿站还设有临时存储区,解决“毕业生离校后车辆无处放”的问题。从信息发布到交易完成,全程不超过7天,比现行流程快了近一年。

  (二)碳积分激励:让环保“有趣有回报”

  平台引入“碳积分”体系:发布闲置车辆积50分,完成交易积100分,捐赠车辆积200分,积分可兑换校园文创、图书馆打印券、食堂优惠券等。据测算,一辆自行车从闲置到流转,约可减少15公斤碳排放,对应150碳积分,相当于一顿食堂午餐钱。平台通过碳积分连接校园场景,通过与服务、物品价值对标来量化碳积分价值。

  (三)从“一辆车” 到 “一个生态”

  自行车只是起点,团队在方案中规划了长期目标:未来半年内,平台将拓展至书籍、运动器材等闲置物品;一年内接入校园后勤系统,对报废桌椅、电脑等进行合规拆解,零件用于实践教学或二次利用。最终要建成“全品类、全流程”的校园资源循环生态。

四、实践回响:绿色种子在校园萌芽

  7月20日,得知GreenLink平台前后端页面1.0版本开发完成,刚毕业的李同学对平台表达期待,认为该系统能解决毕业生车辆处置难题,实现资源高效流转。保卫处刘处长对平台也给予肯定,认为学生团队的想法能弥补学校流程的不足。黄孟卓表示,GreenLink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低碳环保理念的实践载体,旨在推动绿色意识在校园落地生根。

  从最初的沟通困难到如今的方案落地,GreenLink小队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虽小,但若能扎根现实、精准发力,也能为“双碳”目标、绿色校园建设注入鲜活动能。正如平台标语所言:“每一次循环,都是对地球的温柔拥抱。”(通讯员黄孟卓 汪李杰)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