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绿深处探水脉,青春足迹印沙原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青春绘绿矿筑梦古榆乡”暑期社会实践队
——当铁锹叩响内蒙古大地的清晨,当指尖触碰到精密仪器的微凉,一群怀揣绿色矿山梦想的长大学子,正躬身于青绿沙蒿与荆条交织的田畔,解读着大地之下无声的水文诗篇。
晨光熹微,为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镀上一层浅金。清晨八点,长安大学“青春绘绿矿,筑梦新榆乡”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已精神饱满地集结完毕。他们跟随着在当地深耕地下水研究的研究生学长,向着目的地——一片被茂盛青绿沙蒿与丛生荆条环绕、毗邻玉米田的实验基地进发。车轮驶过乡间小道,满载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也承载着理解生态水文的使命。
深入基地:解码大地“呼吸”的精密语言
抵达实验基地,脚下是松软的沙土,眼前是充满科技感的监测网络。在学长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仿佛打开了一部大地水文监测的“活教材”。学长手指轻点,逐一揭示设备的奥秘:
那些深埋地下的神秘测量桶,是倾听地下水脉动的“听诊器”;覆盖其上的特殊薄膜,精密捕捉着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微妙瞬间,记录着无形水汽的足迹;伫立一旁的自动气象站,则如同忠实的哨兵,持续记录着风速、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的细微变化,编织着空气与大地的对话图谱。
队员们屏息凝神,认真聆听,不时提出专业疑问。理论学习之后,大家跃跃欲试,在学长指导下亲手操作电脑,尝试导入、查看实时监测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曲线,不再是抽象符号,而化作了脚下这片土地鲜活的生命律动。指尖轻触键盘,队员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触摸到水文监测的“脉搏”,体验着科技赋予环境认知的深度。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学习土壤湿度检测相关知识
躬身实践:汗水浇灌的样本采集
理论学习与数据观摩之后,实践的重头戏——地下水样本采集拉开帷幕。目标明确:挖掘一个深达1.2米的标准土壤剖面采样坑。
队员们没有丝毫犹豫,纷纷抄起铁锹,在学长划定的区域开始了劳作。沙土松软却沉重,铁锹挥舞间,沙粒飞扬。八月的骄阳毫无保留地倾泻着热情,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队员们的意志。沙土顽皮地钻进鞋袜,带来细微却持续的刺痛感。然而,“青春绘绿矿”的信念支撑着每一个人。他们相互协作,轮番上阵,汗水沿着额角滑落,浸湿了衣背,在沙土上留下深色的印记。铁锹与沙土的摩擦声、队员们粗重的喘息声、彼此鼓励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感的劳动号子。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实践挖掘
沙土见证:青春与大地共鸣
随着土坑逐渐加深,沙土的层次、湿度、质地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队员们顾不上疲惫,在学长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按照规范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本,如同采集大地珍贵的“体液”。这一刻,躬身挖坑的身影,与晨光中专注操作仪器的侧影重叠,共同诠释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实践真谛。沙粒的磨砺、阳光的灼热、汗水的咸涩,都化作了队员们理解绿色矿山建设背后水文基础支撑的最深刻注脚。
 
图为采集的土壤样本
结语:绿意绵延,步履不息
当采集的样本被妥善封装,当铁锹上的沙土被轻轻掸落,实践队员们回望那片被汗水浸润的土地和伫立的精密设备,心中充满踏实与收获。在乌审旗河南乡的青绿深处,他们不仅解锁了地下水监测的技术密码,更用坚实的脚步丈量了科研的艰辛与价值,用滚烫的汗水浇灌了对绿色矿山事业的深情。沙蒿荆条摇曳,仿佛记录着这群青年学子探索的足迹;精密仪器无声,却映照着他们求知的渴望。
“青春绘绿矿”的征程,是实验室与田野的双向奔赴,是智慧与汗水的交响共鸣。 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带着这份来自内蒙古沙原的体悟,将理论与实践更深融合,让青春力量在守护绿水青山、筑梦“新榆乡”的宏伟画卷上,留下更加坚实而闪亮的印记。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