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霍山行:解码大别山中药产业的传承密码与创新突围
团队成员:张钰麟、朱雨轩、朱可馨、姚豪杰、崔涵
(2025年8月18日霍山讯)八月的皖西大地,草木葳蕤,药香馥郁。2025年8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深入安徽省霍山县,开展了一场聚焦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生产观察等形式,零距离触摸霍山道地药材产业的脉搏,探寻传统瑰宝在现代市场洪流中的传承之路与创新突围之策。
产业把脉:座谈会揭示发展痛点与机遇
调研首站,团队在霍山县中药产业中心会议室与当地产业主管部门展开深度对话。座谈会由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叶泳与中药农业分中心主任李世海共同主持。
(图为李世海主任向团队介绍霍山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张钰麟供图)
叶泳副主任向团队系统介绍了霍山县作为“西山药库”核心区的中药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霍山石斛、灵芝、断血流、天麻、茯苓、黄精等道地药材品质卓越,尤其霍山石斛(米斛)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灵芝产业也初具规模。”叶泳指出,霍山中药产业资源优势显著,但产业腾飞仍面临关键挑战:“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认知度有限、拳头产品销量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效应和效益提升。”
李世海主任进一步剖析了产业发展的深层瓶颈:传统中药材多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形态进入市场,附加值低;经典名方产品市场推广乏力,难以与现代消费需求对接;精深加工技术应用和衍生产品开发不足,产业链条亟待延伸。这场开宗明义的座谈会,为团队后续的实地考察锚定了清晰的观察视角——霍山中药产业亟需在品牌塑造、精深加工与市场拓展上寻求突破。
经典之困:回音必的转型阵痛与启示
在李世海主任的陪同下,团队走进回音必集团安徽制药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制剂生产车间。洁净的厂房、自动化的流水线,彰显着现代制药企业的规范与高效。然而,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产业困境在此生动呈现:被誉为中医止血经典名方的“断血流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回音必集团制药车间朱雨轩供图)
“断血流片源自民间验方,止血效果确切,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宝贵财富。”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道。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功效卓著,该产品却长期面临市场认知度低、销量增长乏力的窘境。巨大的市场推广成本与有限的销售回报形成鲜明反差,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艰难的转型调整——压缩经典名方的生产规模,将更多产能转向枇杷露等受众更广、市场接受度更高的西药制剂或普药。
“这绝非个例,”队长张钰麟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它尖锐地折射出众多传统中药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如何在新时代擦亮?经典名方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其市场生命力依赖于有效的品牌传播、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契合现代需求的深加工转化。单靠‘疗效好’这张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显得势单力薄。”回音必的案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提升中药产品知名度、拓展应用场景、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紧迫性。
深加工破局:绿色经典勾勒灵芝产业新图景
破解困境的曙光,在团队走访安徽绿色经典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时变得清晰可见。位于霍山经济开发区的灵芝深加工生产车间内,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仙草”的命运。团队详细了解了灵芝孢子粉通过现代低温破壁、超临界CO2萃取等尖端工艺,被转化为高纯度、高生物利用度的灵芝孢子油的全过程。这一深加工环节,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为团队成员讲解灵芝孢子油的生产过程朱雨轩供图)
更令人震撼的画卷在下符桥镇灵芝种植基地展开。时值八月,正值灵芝喷粉的黄金季节。放眼望去,数百座标准化灵芝大棚整齐排列,绵延不绝,蔚为壮观,构成了一片孕育生命奇迹的独特“森林”。团队成员深入大棚,近距离观察并详细记录了灵芝孢子粉的采集过程:工人们小心翼翼地覆盖特制收集膜,待饱含精华的孢子粉自然弹射附着后,再进行专业的收集、筛选与储存。
(图为下符桥镇灵芝种植基地的标准化大棚张钰麟供图)
“深加工是激活灵芝产业潜能、突破发展天花板的核心引擎。”公司负责人向团队阐释其发展理念。从最初的灵芝子实体切片、孢子粉原料,到如今的孢子油软胶囊、灵芝多糖提取物,再到规划中的灵芝日化用品、功能性食品,绿色经典正通过不断延伸深加工链条,将单一的药材原料拓展为覆盖健康保健、日常护理等多领域的产品矩阵。“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值,”负责人强调,“更是为了让灵芝这一传统瑰宝以更便捷、更有效、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服务于更广大人群的健康需求。”下符桥的这片“灵芝森林”,生动诠释了深加工如何为传统药材插上腾飞的翅膀,打开通往大健康产业的广阔蓝海。
(图为下符桥种植基地大棚内正在喷粉的灵芝张钰麟供图)
科技赋能:中国中药打造霍山石斛“数字铠甲”
本日调研的最后一程,团队抵达中国中药霍山石斛科技有限公司,这里展示了科技赋能道地药材保真、保质的典范。在高桥湾霍山石斛组培生产车间,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数万瓶洁净的组培瓶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整齐排列,瓶内嫩绿的霍山石斛(米斛)幼苗在无菌环境下茁壮萌发,每一株都承载着珍稀物种繁衍的希望。与之紧密衔接的炼苗基地,则承担着关键使命——将娇嫩的组培苗逐步“驯化”,使其适应外部自然环境。技术员们如同精心的“保育员”,一丝不苟地调控光照、湿度、温度梯度,确保每一株珍贵的石斛苗都能顺利完成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生命过渡。
(图为国药集团霍山石斛组培生产车间张钰麟供图)
此次参观的核心亮点,是中国中药集团构建并成熟应用的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溯源系统。在公司的监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动态显示着分布在各处种植基地的每一个标准化大棚的详细信息: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参数一览无余,并能进行历史数据回溯与分析预警。工作人员现场演示:随机扫描一株成品霍山石斛上的唯一溯源二维码,其“前世今生”瞬间呈现——从哪一批次组培苗开始,在哪个炼苗棚过渡了多久,移栽到哪个编号的GAP种植大棚,生长期间的关键环境数据、农事操作记录(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直至采收、加工、检测报告的全部信息,尽在掌握。
(图为国药集团构建应用的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溯源系统张钰麟供图)
“霍山石斛,素有‘中华仙草’、‘软黄金’之称,其道地性、稀缺性决定了品质是生命线。资料显示,霍山石斛年产量占全国石斛总产量的60%以上,其核心价值在于道地。”公司技术总监强调,“GAP规范是确保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基石,而全流程数字化溯源系统则是保障GAP规范落地、建立市场信任的‘数字铠甲’。它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成品’的全程透明化、可视化监管,让每一份药材都‘有源可溯、有据可查、有质可保’。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霍山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系。”这套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溯源体系,为珍稀道地药材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中的品质保驾护航,树立了行业标杆。
霍山启示录:破局之道与青年使命
一天的密集调研落幕,霍山中药产业的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在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师生脑海中交织成一幅清晰的图谱:
品牌与市场之困:回音必断血流片的案例深刻表明,疗效卓著不等于市场认可。经典名方、道地药材亟需系统化的品牌建设与精准化的市场推广策略,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深加工激活价值:绿色经典的灵芝产业实践雄辩地证明,精深加工是突破附加值天花板、拓展应用场景、连接现代消费需求的必由之路。从初级原料到高附加值健康产品乃至日化用品的跃升,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
科技筑牢根基:中国中药霍山石斛的GAP与溯源体系则清晰地昭示,标准化、数字化、可追溯是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科技赋能确保了品质的恒定与透明,是赢得高端市场信任、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硬实力”。
深加工非仅为增值之术,更是唤醒中药沉睡价值的钥匙;科技之力非冰冷工具,而是守护千年本草智慧在当代赓续创新的坚实盾牌。
(图为国药集团霍山公司的炼苗基地张钰麟供图)
此次霍山之行,对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社会观察。团队之名“神农链”,寓意着依托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致力于构建更可信、透明、高效的中药全产业链溯源与服务体系。霍山产业所展现的对标准化生产、透明化管理、品质可信度提升的迫切需求,正是“神农链”团队技术研发与服务的核心靶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成员崔涵在调研后感慨,“走进车间,深入大棚,亲眼看到石斛组培瓶里的幼苗,亲手触摸到收集的灵芝孢子粉,才真切体会到产业发展的复杂性与科技赋能的巨大潜力。霍山的经验与挑战,让我们更加明确了作为财经与技术交叉学科学生的责任——用我们的知识,为打通中药从‘道地’到‘信赖’的最后一公里贡献力量。”团队负责人张钰麟表示,此行收集的一手资料和产业洞察,将为后续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霍山等地中药材质量追溯、供应链金融、品牌防伪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与国药集团及县中药中心领导合影朱雨轩供图)
八月的霍山,阳光炽热,万物竞发。山间的石斛在精心呵护下静默生长,大棚内的灵芝正喷涌着生命的金粉。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的霍山调研之旅,是一次对中药文化根脉的深情触摸,是青年智慧与时代产业命题的激情碰撞。当区块链的“数字基因”遇见千年的本草智慧,当深加工的巧思延展药材生命的广度,当透明溯源的科技之光驱散市场疑虑的阴霾——中药产业的振兴之路,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由坚守传统的匠心与锐意创新的活力共同铺就,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坚定延伸。
文编:张钰麟、朱雨轩
供图:张钰麟、朱雨轩